年8月11日,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NCCN)发布了最新版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指南,由陈明教授课题组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医院接力完成,并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杂志《CANCER》发表的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研究最终报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被该版NCCN指南“放射治疗原则”引用。
这是继该研究的中期分析论文被NCCN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指南“放射治疗原则”引用后,最终报告再次进入NCCN指南。这也是课题组第四篇被NCCN指南引用的研究论文。
作为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胸部放疗临床实践中:
1.不用预防性照射未发生转移的纵隔、锁骨上淋巴结引流区域;
2.纵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需照射该淋巴结所在引流区域,而不仅仅是该淋巴结化疗前体积,且即使诱导化疗后该淋巴结完全缓解,也应该照射该淋巴结所在区域;
3.对于已经接受过诱导化疗的患者,原发灶靶区仅照射化疗后残留肿瘤即可,不用照射化疗前原发灶范围。
放疗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胸部放疗靶区的范围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随着基于CT定位的三维适形放疗在临床推广,争议表现得愈发明显。尤其是经诱导化疗肿瘤体积缩小后,放疗按化疗前还是化疗后的肿瘤范围勾画靶区以及是否需要进行纵隔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一直缺乏可靠的前瞻性研究证据。
早在年,陈明教授便带领课题组设计了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靶区设计问题,即将两程诱导化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照射化疗前或化疗后的肿瘤范围,两组都不做纵隔淋巴引流区预防性照射。研究在年达到中期分析目标,结果发现照射化疗后残留病灶以及不进行纵膈淋巴结引流区预防性照射并没有导致照射野外的复发增多。中期分析报告被Cancer杂志接收并于年第一期刊发,随即被版NCCN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采用。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陈明教授课题组也意识到,临床研究的结果尚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可以只照射化疗后肺内病灶而没有靶区边缘复发?采用累及野放疗,不做预防性放疗,为什么纵隔淋巴结也没有靶区外的复发?
为此,陈明教授课题组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时在胸外科及病理科等兄弟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前瞻性地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标本进行了病理学分析,结果发现,接受过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其肺部原发病灶周围的微小浸润病灶95%都位于肿瘤主体周围1.4mm以内,该结果表明小细胞肺癌的生长过程并非原来想象的在肺内浸润性生长,而是单纯的占位性表现,而在化疗后表现为向心性退缩,并未在原来病灶的位置残留下“复发的种子”。
小细胞肺癌微小浸润病变范围的病理学研究
而对于累及野放疗时为什么没有纵隔淋巴结的靶区外复发的问题,课题组在放疗物理师的协助下从辐射剂量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没有做纵隔淋巴结区的预防性放疗,各组淋巴结仍然接受了不同程度的“附带照射”,其中最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个区域甚至能受到高达66%以上处方剂量的附带照射,根据放射生物学理论,而这个剂量足以消灭淋巴结内微小的转移瘤。
既开展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又从病理学和辐射剂量学的角度解释了临床研究结果,讲述了完整的“故事”。该研究在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从超过1万份投稿摘要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口头发言。此外,在年9月26日的发言报告之前,该研究进入当天的新闻发布会及媒体推介会,这也是本次大会上唯一一项获此殊荣的亚洲研究。
新闻发布会及媒体推介会现场,右一是论文第一作者胡晓
二十余年来,陈明教授课题组致力于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系列临床研究成果多次改写NCCN肺癌临床指南,此次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研究的最终报告是第四篇被NCCN指南引用的研究论文。作为国内最重要的胸部放疗研究组之一,课题组牵头组织了国际国内多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多项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此次研究成果再次被NCCN治疗指南所采纳也是对课题组的极大鼓励,课题组将不忘初心,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继续努力。
文/胡晓、陈明
编辑/赵现廷审核/陈鋆审核发布/文朝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