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教授畅谈肺癌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整理:肿瘤资讯来源:肿瘤资讯

年12月7日,年肺癌多学科治疗高峰论坛暨全军第十一届肺癌规范化诊断治疗学习班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会议云集了三十余位国内外肺癌领域著名专家莅临,共同分享和盘点近年来肺癌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与会期间,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琳教授,畅谈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李琳主任医师

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学组组长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肺癌分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肺癌分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控制与预防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JCO中文版肺癌专刊编委,Pacific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杂志编委,AgingMedicine杂志编委

NSCLC领域有进展也有挑战

李琳教授:近年来,晚期NSCLC的治疗日新月异,取得了诸多新的进展。回顾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一般为8~10个月,治疗主要以传统化疗为主。而今天,我们已经开始谈论晚期NSCLC患者的长期生存和5年OS率。在治疗手段上,可供选择的方案也明显增多,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化疗等。对于初诊、初治的晚期NSCLC患者,在明确病理诊断的同时,需要进行分子检测,评估其是否合并驱动基因突变。在治疗选择上,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可以接受靶向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除了采用传统的化疗,还可以更多地考虑免疫治疗。总体而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出现,让NSCLC有望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来治疗,这是NSCLC最大的治疗进展。

当然,NSCLC领域有进展也有挑战和局限。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大部分患者目前找不到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此外,对于罕见突变的靶点,是否应该在患者初诊时就进行检测?这就给检测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第二,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免疫治疗还不够精准。大家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jbzl/7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