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因此肌张力的高低影响着一个孩子的运动。
1.初期症状肌张力增高患儿多数是因早产、未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原因而致,肢体肌张力增高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分为双瘫、偏瘫和四肢瘫3种类型。
双瘫儿童一般18个月至2岁开始步行走路时,才发现尖足被确诊。
偏瘫儿童在早期就有姿势和运动的非对称性,多数是在八九个月以后或1岁左右被确诊。
四肢瘫儿童症状多在三四个月就出现,多有肢体过硬,四肢不能自由伸展和屈曲,肩胛带紧张导致患儿躯干过度伸展,俗称“打挺”。肌张力异常增高儿童还有踝阵挛、双下肢交叉、肘关节屈曲等表现。
2.运动量少全身运动量少,上、下肢的运动范围小,特别是四肢向躯干中央部的牵拉运动很少,即使有也表现为固定的运动模式。
3.联合反映由于肌肉痉挛的分布常有左右差异,因此常见有非对称的体征。临床表现可见障碍轻的一侧活动多于障碍重的一侧,并可因此而引起联合反应,从而使全身异常肌肉紧张性增强,当儿童主动或被动地做某一动作时会全身肌肉紧张,使双手操作动作发生困难,缺乏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4.上、下肢功能障碍重度肌张力增高儿童肩与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脊柱缺乏伸展活动,导致上肢的运动如上肢上举、外展、外旋、前臂旋后等活动范围受限。
因屈肌紧张占优势,所以常有躯干的侧屈以及髋关节、膝关节和两下肢的内收、内旋及踝关节的跖屈模式。
5.变形与挛缩肌张力增高儿童多发生变形和挛缩,变形和挛缩在脊柱主要表现为侧弯、拱背,在上肢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屈曲和前臂旋前,在下肢主要表现为髋、膝关节屈曲挛缩、尖足变形以及足的内外翻等。
6.仰卧位姿势特征重度肌张力增高儿童,其全身都处于屈曲、内收的痉挛状态,临床上可见儿童的躯干被固定于病态的、僵直的状态。
7.俯卧位姿势特征儿童呈整体性屈曲模式,重度肌张力增高儿童脊柱及髋关节屈曲挛缩更为明显,双上肢严重痉挛者双手支撑地面时呈握拳,屈肘姿势。
8.坐位姿势特征肌张力增高儿童坐位常表现为拱背、圆背坐,骶髂关节负荷体重,盘腿坐位时膝关节不能着地,呈“悬空“姿势,重度儿童长坐位时还表现为膝关节屈曲等不稳定坐姿。
9.立位姿势特征由于下肢肌张力异常增高,儿童会出现站立时屈髋屈膝、屈髋膝过伸、屈髋尖足交叉等异常站立姿势,这些异常姿势的出现使上肢不得不出现肘关节屈曲等来维持平衡。
如果您的孩子有康复训练需求,请尽早来儿童康复科就诊,我们会根据您孩子的具体发育水平,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定制和指导。
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