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
中
医
吴荫堂传记(五)
《人物介绍》
吴荫堂(~),清末民初浙中西部名医。清末秀才,因病研读岐黄之术。从医近四十年,擅长治疗杂病,尤精血证,被誉为血证圣手。他最大成就,是创立了独特的咳血四阶段辨证体系和血证八法,成为浙江中西部血证流派的开山宗师。是一位集儒学、医学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名士。
★目录★
01
经方的妙用
02
治小儿病的秘诀
03
名医与庸医的差别
一、经方的妙用
您该问了,难道吴荫堂一生只看血证吗?这样是否太局限了?
在岐黄医学与墨香里熏染着的吴荫堂,现在已经30多岁了,虽然对血证治疗有心得,但他并不局限于此,他对中医的领悟绝对超越了分科的限制,对于中医各科都有相当的研究。其实,他对时病、杂病、妇科、儿科也有不寻常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对于生命,对于疾病,他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领悟远超于常人。
纵观吴荫堂的生平,他是个奇人,诗词书画,中医各科,都熟稔于心。他学问渊博,才思颖悟,通古达今,耽嗜方术,近师吴鞠通,远追仲景,临证果决脱俗,虽遇危疾,不避嫌怨,以医名浙中西部。难怪,龙游名士王永涛这样评价他:先生学问冠儒林,见道精微造成深……
在很多方面,吴荫堂都算上是个全才,满腹的岐黄之术,在他生命里流淌,等着有缘病患的走入。
他每天基本上都是低着头开方,根本没有时间写书,所以,吴荫堂留下来的方子都是他的弟子抄录的。
今从其医案集中辑录一二,来观摩一下吴荫堂是怎么治疗湿温坏病吧。
有一男子,患湿温病,都快2个月了,多方调治无效,病疴渐沉,百医束手无策。
什么是湿温病?有那么难治吗?都治疗2个月了,都快变成慢性病了。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湿温病,先把它的概念搞清楚。
湿温病,是中医名词,它包括暑热、伏暑、湿温,指感受湿邪和热邪两种既矛盾又相互混合的病邪。它一年四季都能发病,如秋冬发病,中医叫伏暑;夏天发病叫暑热或暑湿,而湿温病多发长夏季节(夏秋之交雨湿季节),就是夏天的尾巴时段。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中挟湿。
什么叫伏暑,就是冬春季节发病,有暑热或暑湿症状特别明显的症状,而冬春二季,根本没有暑湿或暑热啊,这个暑热暑湿怎么来的呢,古人是这样认为,就是夏天或长夏季节感受了暑热或暑湿,伏在体内,冬春而发,这就是中医的伏暑定义。
湿温和暑湿,伏暑,都属于湿热病,但它们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湿发于夏季,多为热重于湿。吴鞠通说:“伏暑、暑热、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因为这三者中都兼湿,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
这个湿温病比较复杂,有湿重于热,多见头昏脑胀,胸闷不舒,口淡不渴等;有热重于湿,会现身热稽留、汗出不退、渴不欲饮、胸闷泛呕、四肢倦怠、小便混浊、大便溏泄等;还有湿热并重,会出现恶寒发热、头胀痛肢困、胸闷脘痞等。
其特点: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史多留连于气分,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入营入血,发生痉厥、便血等变证(相当于西医的肠伤寒、副伤寒一类疾病)。
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个疾病的性质,再来看看这位患者之前的治疗情况。
吴荫堂这张医案一开头就说“湿温坏病”,就是说这个湿温病给治坏了。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患者,是如何失治、误治的。原来是误用温补药(误投温补之后,其阴虽伤,其湿亦滞)。
估计这个病人初期发热缠绵不退,此前的医生误用了大量的寒凉药,以致湿邪冰伏。后有医生一看,手脚不温,周身无力,脾胃呆钝,气虚啊,又过分使用了温热药,又甘又温,以致助长湿邪,又助长热邪。正如叶天士所说:“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当然,不是说前医的办法不好,而是不了解湿温的特点,不对症啊。
因为过分使用寒凉药,能使湿重于热;过分使用温热,能使热重于温,两者之间会转化。日久不愈,病情进一步发展会传入了下焦(这是三焦辨证,就是把人体分成三个系统来分别思考)。
吴荫堂还观察到“尤其漱水不甚欲咽”,这是什么意思呢?
漱水不甚欲咽,指病人口燥咽干,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欲咽下,常见于热性病热入营血或瘀血内阻的病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口渴,但欲漱水不饮咽者,此必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饮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温病条辩.下焦篇》第20条“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吴荫堂一看患者的舌苔,好家伙,舌质非常降艳。这是什么情况?各位注意了,正常舌质是淡红色的颜色。舌质艳降色,说明体内热盛啊,而且血分之热是很厉害了。
再看脉象弦小,按照上面的症状,脉象应该细滑数啊,怎么会弦小呢?弦小应该虚证啊,这也难怪前面的医生当作虚证来治疗。吴荫堂判断“显系湿滞于阴,难分难解”。
怎么办?下焦温邪与血相结,湿邪又停留体内,先治疗哪个好呢?
吴荫堂迅速地作出判断,先清下焦温邪与瘀血,湿邪先放一放。
于是开出了初诊脉案:
湿温坏病,二月以来,未得脱体。其温邪之内灼,未有不伤阴者,但误投温补之后,其阴虽伤,其湿亦滞,且病久入络,气机壅遏,以湿邪之盘踞于血分者尤多,而面色暗黧,大便不行,尤甚漱水不甚欲饮,此其验也。至其舌色降艳,虽似伤阴,但细按脉象无滑数相兼,应指弦小,显系湿滞于阴,难分难解,非得桃仁承气,以荡涤其血分久酿之邪,恐愈久愈深,而一时未易扫解也,窃思其意。
处方:醋炒大黄二钱、炒蜣螂二只、怀牛膝二钱、桃仁一钱半分、凌霄花一钱半、元明粉一钱半、鲜红花五分、瓜蒌实四钱、鲜石斛一两代水煎药。
第二天,患者再来复诊时,吴荫堂就问:“大便泻了吗?”
患者回答:“泻了,身体宽舒多了,就是没神气。”
吴荫堂让患者张开嘴,再看舌质,虽然还是降色(阴质已亏),但艳色已退,说明血份瘀热已退(温邪已杀)。现在患者就是觉得没力气,四肢关节不利索,这是为什么?吴荫堂判断,瘀热虽清,剩下的是湿浊之邪作怪了。因为湿温病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胃口未开,两足无力,都是湿邪困脾之明征。
于是又根据现在的情况,吴荫堂停止使用了泻下逐瘀的药物,专主化湿通络,佐以养阴。古人有云:“得下,余勿服”,这是什么意思?是气机一旦通了,邪热退了,就不要再攻下伤正气。古人用药就是那么的精妙。
吴荫堂就开了新的方子,二诊:
温邪已杀,湿气犹存,关节不甚流利,二足萎楚,脉濡而小,舌质呈绛。昨进通瘀透络,大府已行,但对于病邪缠久之躯,似难偏于攻遂,近日胃犹未开,中央生气尚浅,窃思湿邪未解,终难治安,改拟化湿苏脾,参以宣络调气。
处方:冬青子三钱、阳春砂八分、石楠叶二钱、赤小豆三钱、仙半夏一钱半、刺蒺藜二钱、细石斛二钱、汉防己一钱半、泽泻一钱半、法薏仁三钱、忍冬藤三钱、白僵蚕三钱、怀牛膝二钱、通草八分、丝瓜络三钱(略烧存性)。
以后的日子里,吴荫堂都是用这个方子加减使用,这个患者的湿温病基本上就清掉了。
这个湿温病比较复杂,既有湿温蓄血又有阴亏,很矛盾。医生用药也很难,化湿又伤阴,养阴嘛又碍湿,真是一对矛盾体。难怪前面的医生治疗了二个月都没治好,而且越治越严重。
从初诊医案里我们可以看出,吴荫堂善抓主症“漱水不欲咽者”,来判断下焦是湿温挟瘀症。
历代温病家很少看有“湿温蓄血证”的论述,只有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暑湿之邪,与下焦气血混处者,或偏阴偏阳,偏阳偏柔,宜补宜泻,宜通宜涩……至证至杂至多,不及备载……欲求美备,劝绎各家。”不过他只论述一个大概,没有细述具体治疗方子。清代喻嘉言说:“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阳明气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
只有《伤寒论》中有详细论述“蓄血证”,桃仁承气汤是张仲景为“太阳蓄血”之轻证而设的方子,其病机特点是:瘀热初结于下焦。
读了吴荫堂医案,方知还有个湿温蓄血证。可见吴荫堂对各家学术都有研究,毕竟,思路有了,原理明了,那么治疗的路子就宽了。他治疗湿温病蓄血证,那是理法森严,条理清晰。此得益于他对《伤寒论》、《温病学》的研究。
顺便提一句,《伤寒论》中的蓄血证,有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前者轻后者重之分。
各位可别小瞧这个蓄血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妇女闭经,严重的话可发生狂躁,精神类的疾病。仲景曰:“无表症,不寒热,胸腹满,唇燥口干,漱水不欲咽,小便多,此瘀血也,必发狂,轻者桃仁承气汤,重者抵当丸。”
二、治小儿病的秘诀
谚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治小儿疾病之难。因为小儿科在古代属于“哑科”,幼童言语不清,言语亦未足取信,而且因为手小,诊脉也困难,他的舌苔也不配合伸出,诊察时又哭又闹,总之你都不知该从哪里获得诊断信息,所以古代治疗小儿疾病的医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他们一定很羡慕现在的小儿科医生,从血象里面或用其它检测手段就可以判断很多问题。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所以,对小儿科医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但风险也更大。
我们来看看吴荫堂在小儿科方面有何建树。
有一位姓王的幼儿,患发热很久了,就是不退烧,后来发展到咳嗽痰多,请了很多大夫就是治不好。做父母的都快急死了,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来照顾儿子,有时又哭又闹,也不知孩子哪里难受,只能陪着孩子一起哭,家里真是乱成一锅粥。
累啊!不光身累,心还痛啊!后来街坊邻居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兰溪的回回塘先生,听说治小孩也蛮厉害的,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一家人抱着孩子急忙赶到回回塘村,请吴荫堂先生诊治。
吴荫堂一看患孩面色苍白灰滞,一摸小孩手足四肢清冷,吴荫堂当即判断此患儿“稚阳不足”。
什么是“稚阳”?
了解“稚阳”,我们先从“纯阳”说起。古代称小儿是纯阳之体,“纯阳”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稚阴稚阳”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是在“纯阳”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纯阳”学说的补充和完善,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小儿时期机体的阴阳均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的状态。通俗点讲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其中“稚阳”指功能活动;“稚阴”指物质基础,也就说小儿的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医案中的“稚阳不强”,是指这位患孩比同年龄段的小儿更弱。
把“稚阳”搞清楚了,我们再来看看患孩还有什么症状。只见这位患孩连咳带喘,这个难受,您说搁谁受得了啊!小儿又不会说话,只能哭呗,而且痰饮很多,再看舌苔又黄又灰腻,脉象小带弦滑。说明患孩的是病虚实夹杂之证,那么先治疗那个好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吴荫堂先生的治疗方案。
王童子
初诊:十一月十二日
稚阳不强,发热缠久,凝痰聚饮,阻于气机。曾发寒热如疟,舌苔黄灰,脉弦小滑。先拟沈氏蠲饮六神之意。
仙半夏一钱八分、新会皮一钱二分、桂枝尖五分、穞豆衣二钱四分、炙鳖甲三钱、银柴胡一钱八分、茯苓二钱四分、杏仁泥二钱四分、蒸白微一钱八分、炒米仁三钱、川菖蒲八分、川贝母一钱二分、金鸡钠霜(翌晨六时吞服)二粒、建曲三钱。
患孩服了二服药后,奇迹出现了,发热退了,而且又黄又灰腻的舌苔也退了,只是稍有点咳嗽而已。
下面再来欣赏吴荫堂复诊治疗的思路。
复诊:十一月十四日
连进蠲饮六神,寒热已减,苔灰亦除,大致颇顺。惟稚阳素弱,四末常清,痰饮纠缠,踵意参苏胃。
嫩桂枝六分、炒于术一钱二分、阳春砂三粒、柴胡一钱、露半夏一钱八分、福建曲三钱、纹元党一钱八分、炙鳖甲四钱、云茯苓一钱八分、光杏仁一钱八分、川贝母八分、金鸡钠霜丸(翌晨六时吞服)二粒、红枣二枚。
看到这里,估计您也会纳闷:为什么别的医生治疗了那么长时间不见好转,而吃了吴荫堂区区二服药,怎么就被他这么轻描淡写地地解决呢。
您不信,我也不信啊?吴荫堂先生到底有什么诀窍呢?
这个谜底我现在为您揭开吧,因为是对病因病机的理解不同。吴荫堂认为是痰浊阻于气机而引起的虚热导致的,而且很有可能是疟邪未清(曾发寒热如疟)。而前面的那些医生可能作外感病来处理了。为什么同一个症状,会出现这么相异的认识呢?这就是因为诊断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对同一个症状的分析,产生截然不同判断。
同时,吴荫堂练就了一套,只需要望、闻、切,不用问就能诊断病情的本事。古人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
所以,“哑科”必须从语言之外找到诊断的依据,这是中医儿科学的特点。
我的插话:患儿发热缠久,邪热(又兼虚热)漫无出路,必致烁液成痰,致气机窒塞,邪留肺经,清肃之令不行,津液凝滞,盘踞胸中,升降之机亦窒。
荫堂先生善用蠲饮六神治痰饮、痰湿病。
蠲饮六神汤载于《女科辑要》,由橘红、石菖蒲、半夏曲、胆南星、茯苓、旋覆花组成,该方功能“开泄宣通”,治子悬(妊娠胸胁胀满疼痛)、产后痰浊阻窍效如桴鼓。张山雷对其评价较高,谓“六神本非为产而设,王孟英习用是方,皆得真谛。”
吴荫堂对蠲饮六神汤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切虚证,“凡见苔白腻垢者,先以蠲饮六神汤宣其气机,再商议补。”这是吴荫堂用此方的心得体会。
吴荫堂治痰饮、痰湿,在蠲饮六神汤基础上,变化出很多方法。有清热蠲痰、肃肺涤痰、顺气蠲痰、行水蠲痰、豁痰行气、通络蠲痰、开痰舒郁、展气开结、清涤伏痰、养阴开痰、息风化饮等法。
例如:痰饮化燥伤阴,以养阴开痰,加枸杞子、南沙参、竹茹;化热加黄芩;寒湿苔腻加佩兰、苍术、桂枝、干姜;肺肾两虚加冬虫夏草、功劳叶、百合、雪羹汤。
看来,中医很多方子,虽然很简单,但是您如真的理解了,会变通,很多棘手的问题就都可以用它们来解决。
以上是蠲饮六神汤的加减运用,在《吴荫堂医案集》喘证、痰饮、咯血篇都有记载,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参看此书。
可惜,吴荫堂的学生们在抄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严谨的统计学,如果按照现代的统计学处理,那就非常完美了。
没办法了!对那些迷恋统计学的人,只能凑合着看吧。
另外,吴荫堂此时已经开始接触西方的“舶来品”——西药。他大胆地接受新知并运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所以这些对吴荫堂有很大的启发。
金鸡纳霜这个名字现代人比较陌生,它的医用名称叫奎宁,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17世纪末,奎宁由欧洲传入我国,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药。
金鸡纳霜的发现有点类似于我国中药,相传是印第安人发现的,在动物染上疟疾后,总能奇迹般地“自愈”。他们通过跟踪动物才知道,原来动物患病后,会啃嚼金鸡纳树皮来治疗。于是他们开始用金鸡纳树皮泡水治病,逐渐地金鸡纳树皮也成为治愈疟疾的民间偏方。
总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服务的,所以没有必要去争那个医学最好。
三、名医和庸医的差别
在老百姓口中有“名医”和“庸医”之分,做医生谁不想做个“名医”,谁愿意做“庸医”。我们常说庸医害人,实际上他们也想做个“名医”,也想救人,只是能力不够罢了。有时“名医”和“庸医”很难区分,其实名医和庸医的差别,就在细节上。
现在社会中的“名医”越来越多,但名医中也有优有劣,如遇到名符其实的“名医”诊治不仅可以治病,还能延年益寿。倘若遇到“名医”中的庸医,不仅浪费钱财,还有可能更加损害你的身体的健康。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浙江名医叶永清记录的吴荫堂治吐血病的高妙。说有个病人患吐血病,几个医生开的方子都是温补药加止血药,但是这个吐血就是不止,甚至发展到吐脓痰,而且很臭,命在旦夕了。
最后他找到了吴荫堂,吴荫堂一把脉,就问:“你吐血后,是否服过温补之品。”
病人回答:“是的,他们认为恐吐血成虚,开的方子都是参芪之类。”
吴荫堂叹曰:“此乃治血不知理瘀之咎也”。
随后,吴荫堂就开了几服千金苇茎汤加味的药,病人喝下去脓血痰就化了,吐血病也愈了。
人家问吴荫堂,这个吐血病为啥变成脓臭痰?吴荫堂说:“痰的种类很多,有风火灼烁之痰,有湿热蕴酿之痰,有瘀血津液凝滞成痰。”
吴荫堂又继续说:“你这个出血是体内有瘀血,越止血瘀血越阻,越补益越拥堵。瘀血留于肺胃,势必影响津液的敷布,则津液与瘀血相互轇轕(纠缠),燔熬煎灼而成。”
古医书里没有记载过脓臭痰这类病,吴荫堂开始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子。但大名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开动脑筋,不会束手无策。他用孙思邈的千金苇茎汤来治疗,而且治愈了。这就是开动脑筋,善于总结的结果。
再看一例庸医误补的案例:
有一位吐血的病人,反复出血就是不停(血恙屡萌),医生用止血药就是止不住。吴荫堂接诊后,仔细一问,才知道前医误用补法,导致痰瘀停留在体内(致使痰瘀收束在肺)。于是,吴荫堂用温肺理瘀而取效。
瘀血留在体内,导致新血不循经脉而溢出,所以,一活血,血就止。单这一手,就够许多人学一辈子了。庸医就是单一思维,出血嘛止血补血呗,当作一个条文死记硬背了,他没有用思想来看病,这个病当然就越看越严重。如果想到吐血后,肯定是有瘀血停留,你这样去思考,开动脑筋,方子自然不同。
现在有人炮轰中医不科学,什么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跟巫术差不多,都是在胡说八道。而上面这几个病案的治愈,想想也不科学,出血当然要用止血药,但不效,反而用活血有效,你说科学不科学?
中医当然是科学的,而且还有丰富的哲学观。因为科学是多元的,不能只存在一种科学。如果惟有走西方医学的道路才是科学,而有理论有实效的中医药学不算科学,那么究竟怎样理解“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没有效果,就是科学有什么用。不能把科学和有效对立起来,有时科学不一定有效,有效的不一定是科学。事实就是这样,因为科学也有局限性,也在发展。
对那些说中医不科学的人,我想用一句邓铁涛老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来回答:“中医只是太超前了”。
来源:敏芝棠文化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