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去的四十年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数以百万计的人摆脱了贫困,中国也经历了人口和流行病学的快速转变。以预期寿命、儿童死亡率、疾病概况和危险因素衡量的总体人口健康,已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根本的变化。作者:王新凯来源:DeepTech深科技
6月25日,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题为《-年中国及其各省份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年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的研究报告,揭示出中国过去三十年间从传染性疾病到慢性病的“戏剧性转变”。在中国,如今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慢性疾病如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癌大幅增加,已成为中国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最大的健康风险因素也已经变成了高血压、吸烟、高盐饮食和户外空气污染。
图
-年间中国主要死因变化(来源:柳叶刀)图
年中国死亡人数的风险因素归因(来源:柳叶刀)作为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一部分,《柳叶刀》发表的这项关于中国人口健康的全面研究报告,跨越年至年,首次提供了中国34个省份(本文中指省级单位)详细的按年龄和性别划分的死亡率、致残率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对比,填补了在理解中国地方卫生问题方面的一个重大空白。该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脉耕博士表示,“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过去30年里也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展望未来,慢性健康问题的负担,特别是老年人的负担,将远远超过传染病。”人口死因大变化
研究报告指出,年至年间,在中国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已经取代了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儿疾病,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除了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导致过早死亡的前五大原因还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肝癌。而且与俄罗斯等其它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相比,中国的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肝癌、颈部疼痛和胃癌的发病率异常高。图
年和年中国25个主要死因的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数(YLLs)百分比变化(来源:柳叶刀)图
-年中国DALYs(伤残调整损失寿命年,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的25大原因(来源:柳叶刀)
报告显示
尽管与年相比,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33.5%,但在年中风仍然成为导致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年龄标准化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了20.6%;从年到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68.6%,但仍是导致寿命损失的第四大原因;年龄标准化的肺癌死亡率有所上升,肺癌导致寿命损失的排名从年的第13位升至年的第3位;
从年到年,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50%以上,排名前25位的原因有7个,分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儿疾病、下呼吸道感染、自残、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和溺水;年龄标准化死亡率的上升原因有七个,其中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和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20%以上,是仅有的三个发病率显著增加的原因。
四大“杀手”:高血压、吸烟、高盐和空气污染
报告指出,高血压、吸烟、高盐饮食和户外空气污染,是年死亡人数和寿命损失的前四大危险因素,酒精使用是死亡人数的第十主要危险因素。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人数达万人,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95.7%;吸烟、高血压、高盐饮食、户外空气污染、肥胖、高血糖、饮酒、低全麦饮食等8项风险均占DALYs的5%以上。图
A,年我国死亡人数及相关风险因素;B,伤残调整寿命损失年及相关风险因素(来源:柳叶刀)
省份大PK:东部沿海更健康
当将各个省份前20个风险因素相关的寿命损失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时,北京和澳门是前20个风险因素中仅有的两个得分显著较低的省级单位。在上海,除结肠癌、直肠癌和先天性出生缺陷外,年龄标准化寿命损失年数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香港,除结肠癌和直肠癌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
年各个省份前20个风险因素相关的寿命损失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来源:柳叶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