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早期的故事

精神医学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现已逐步完善。进入二十一世纪,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精神医学呈现在我们面前,但不能忘记历史发展的坎坷之路。

历史证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进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进程,在漫长岁月中有许多值得怀念的故事给后人以启迪,我们将从中吸取营养,对以后的发展增进动力。

一、公元前四世纪—中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蒂(Hippocrates)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记载医师看护疯子并有相关的小册子。他认为脑是思维活动的器官,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人体内黑胆汁过多,进入脑内破坏它的活动所致。

希波克拉底(古希腊文:?πποκρ?τη?,前年——前年)

中国战国时代《内径》论述了在剧烈的情志变化下能引起精神异常,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的七情内伤论。

中世纪(公元前三世纪—18世纪)精神医学受宗教影响和统治,认为精神病是“得罪了上帝”“魔鬼附体”,病人遭受迫害、摧残(用祷告、符咒、驱鬼、放血、火烤、水浸、风车转等方法对待精神病人)。

二、传统的收容所

欧州最古老的精神病收容所是英国伦敦的贝特莱姆收容所,年那里除其他居住者外,还收容了6位疯子,以后几个世纪里,这个收容所逐渐变成专用于精神失常者,“躺着几乎裸体的流浪汉,为对付虱子,他们的头发被剃光”。到年,英国有近名精神病人在各种收容所里拘禁起来(约36%进公立、64%进私立收容所)。年在法兰西约有所收容所。“一些白痴无缘无故地大笑,另一些白痴无缘无故地虐待自己,……关进笼子或潮湿的地下室里用枷锁牢牢系缚,任凭在自己的污物中玷污自身”。美国第一所精神病收容所创建于3年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它“为白痴、疯子和其他精神不健全者提供救助赡养……”。年英国医生卡拉代克(LouisCaradec)描述精神病人“假如精神失常的人是安静的,人们通常会放他们四处去跑,如果变得暴躁与烦人,人们会把他囚禁在畜栏的一角或一个隔离的屋子里,每天送食物给他……”。年瑞士弗里堡州的官员作了一次精神病患者的调查,认定的名精神病人中,有1/5拘禁在家中,关进不能取暖的房间或牲口棚里,“狭窄、黑暗、潮湿、散发着臭味”、“躺在沾满他们粪便的麦杆上,苍蝇爬满了他们的脸……”。同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被监禁在家里,一些患者被送进济贫院“躺在铺满稻草的木床上,默不作声……”“房子除了一侧外,其他各侧都透风,但空气极其恶臭,除非是一会儿,否则要呆在那里而不退出来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气,简直是不可能的”,“病人发出野性呼叫,时断时续的粗俗歌声,咒骂和猥亵话语……,久未洗浴的身体穿着破烂不堪脏兮兮的衣服……”。可见那一时期的精神病患者处境是十分悲惨的。

三、治疗性收容院

精神病的治疗,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在传统的收容所里,长期以放血、通便(灌肠)和提供催吐剂的方法,其疗效之差可想而知。

年,英国伦敦圣路加收容院巴蒂医师(WilliamBattie)在54岁时撰写了《论精神病》,明确将治疗效果归于收容院。“患者不得接受朋友们的探望,看护他的不是他自己的仆人,而是收容院的护工”。年意大利博尼法齐奥精神病收容院开业,印刷漂亮,有关如何保持收容院合理秩序的一套规章问世,该院基亚鲁吉(Chiarugi)医生出版了《关于精神错乱》一书,他强调:“收容院不是单单要隔离精神病患者,而是要治疗他们”。法国大革命中,年青医生比奈尔(PhilippePinel),担任比赛特尔收容院院长,他和他的学生埃斯基罗(E·Esguirol),废除了施加镣铐的制度,提出“要对精神病人心理治疗(或称道德疗法)”,他用泡温水澡来使病人安静,用劳动和有系统的活动来充实闲暇。“改善与患者的关系”,使当时的法国精神病学有了显著发展,影响很大。年,德国医生赖尔(JohanReil)认为“在治疗性精神病收容院内既要有身体疗法,又要有心理疗法,这种心理治疗法包括在收容院里修建剧场来刺激患者的视觉,使男性患者能找到妓女”,他说一名好的精神病医生应该有“敏锐、智慧、善良、顽强、忍耐、经验、强健的体格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仪表”。赖尔提出为了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应将精神病收容院名称更改为“神经质患者膳食公寓”或“心理治疗收容院”,并提出“这种医疗机构应建在舒适的环境中,周围是溪流、湖泊、山丘和原野,有一些小屋子簇拥着本部大楼,窗子上不应该有栅栏…”,“这些地方要建一些浴室…”。年美国费城医生拉什(BenjaminRush)宣称“疯病的原因被主要圈定在大脑血管上”,“患者们在夏日树荫下愉悦地散步、享受着空气、日光和运动带来的恩惠…他们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形象…”。在德国,时尚的矿泉疗养院环境优美,条件舒适。尤其适用于当时上流社会患病较多的歇斯底里及焦虑、抑郁和疑病症的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得到了推广。

此时有的收容院病人比较繁杂,将“可医治的和不可医治的精神病患者、癜痫患者,各种类型身体有缺陷的人,甚至孤儿、性质不同的罪犯都收了进来。由于疗效差及和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使住院的精神病人逐年增多,到年法国有家精神病收容院,英国仅伦敦市有不少于16家精神病收容院,汉韦尔收容院有张床位,年美国的精神病患者住院人数已达10人(相当于人口的2‰),最大的米利奇维尔收容院床位达张(年达张)。病种多少的排列是抑郁症、躁狂症、梅毒麻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酒精所致精神病等。

四、精神病诊断分类的研究

十九世纪各国精神医学理论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其中德国的神经精神医学比较突出,拥有许多著名的神经精神病学专家。如格里辛格、迈纳特、弗莱克西、韦尼克、克雷丕林等。到年,德国拥有16所大学精神科门诊部,所公立收容院和所私立收容所,有名从事精神病学的医师。

克雷丕林(E.Kraepelin)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年任多尔帕特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他通过长期认真的临床观察,于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精神病学》教科书,书中将精神病分为13大类,提出了“早发性痴呆”和“躁郁症”的临床概念,并对这二种病的临床表现、病程特点进行了深入观察,同时还对精神病的病因如遗传、脑生物学等进行了研究探讨。

EmilKraepelin(德国,-)

阿道夫·麦尔(AdolfMeyer)年获医学博士,移民美国在芝加哥精神病院工作,开展医学心理学,他研究强调个性或精神障碍的社会因素,将医学心理学应用于精神医学临床,影响深远。

瑞士学者布鲁勒(E.Bleulen)年提出用“精神分裂症”取代克雷丕林的“早发性痴呆”,并重视精神疾病症状学研究,被精神医学界赞同和接受。

EugenBleuler(瑞士,-)

五、精神病治疗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是精神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期间进行了精神病的分类、诊断、治疗、病因学的研究,促进了精神医学的发展,其中治疗学的发展尤为重要。

以往用放血、火烤、水浸、风车转等原始摧残性治疗方法,无科学性且疗效很差。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法逐渐被废弃,而改用相对科学先进的治疗手段。

1.休息和静养疗法:美国医师米切尔在5年提出了精神病的休息和静养疗法,将患者禁闭在一个寂静、安宁或几乎完全黑暗的屋子里,“不容许别人跟他说话和探望”,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膳食”或“冷热水烫脚”,这样四个月后,患者恢复到一种心智健全的状态,米切尔认为这种方法的疗效女性优于男性。

2.水疗:在19世纪80年代欧、美各国曾流行对精神病人(尤其对神经症患者)施用“水疗”。受到患者欢迎,因此有不少温泉更名为“水疗院”,这是一种具有镇静作用的淋浴,如英国水疗专家贝尼-巴尔德(AlfredBeni-Barde),对歇斯底里患者应用苏格兰灌注法(冷热交替法),这种冰冷的淋浴迫使患者时时跳进一座注满热水的游泳池中,而取得疗效。

3.催眠疗法和精神分析:随着弗洛伊德(SlgmandFreud)、麦尔及他们的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扩大,在美国成立了心理协会,当时开展以催眠术和非催眠性暗示,被临床接受,取得一定疗效,同时促进了对神经症的探讨,弗洛伊德强调梦的分析,自由联想等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较长时期影响了精神医学的心理治疗,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方法逐渐被淡化。

4.发热疗法:19世纪,神经梅毒(麻卑性痴呆)在精神病中很多见,而且症状严重予后差。维也纳精神病学教授瓦格纳-堯雷格,在年注意到一位感染丹毒的女性精神病人精神症状有所减轻,引起了他对发热和疯狂有对抗关系的看法,年他写文章提出可用发热来治疗精神病。年瓦格纳第一次将患有疟疾士兵的血注射进一位37岁症状非常严重的晚期神经梅毒患者体内,三星期后,患者第一次发热,发热九次后服用了奎宁,患者第六次疟疾发热过后,他的梅毒性痉孪消失了,随后的几个月,精神症状得到缓解,并能参加讲演和音乐朗诵了。一年以后瓦格纳报道了9位进行疟疾疗法的病例,得到了肯定,并应用到其他精神病的治疗,年瓦格纳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后来证实这种发热疗法疗效并不满意,而且价格昂贵,难以推广。不过确实成为精神医学身体疗法的开端。

5.早期的药物治疗:在十八世纪甚至更早,有人认为精神病是由于患者结肠中的毒素所致,而服用轻泻剂。年贝德莱姆的约翰·哈斯勒姆医生指出“腹泻是一种精神失常的自然疗法”,当时轻泻剂主要是巴豆油。而鸦片(Opium)则在数个世纪里作为镇静剂提供给富人,用于解除焦虑和苦闷。雅片的提练物吗啡年开始被广泛应用,吗啡皮下注射成为制服不安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它的上瘾性,最终也被放弃。此外如藜芦(能降低心律和引起呕吐),黑莨菪的子叶(一种迷幻剂),莨菪胺,阿托品及其混合物东莨菪硷辅酶A等大量引入对精神病的治疗,因此这近半个世纪被称为“生物硷时期”。

大量的使用安眠药也被认为是可行的,年,柏林药理教授利布里希(OttoLiebreich)确定水合氯醛能缓解焦虑和忧郁,这种药剂量效能可靠并可口服,虽然该药容易成瘾,但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年内科医师洛科克(CharlesLocock)在治疗癫痫时用了溴化钾,引起明显的镇静效果,该药价格低廉很快取代了水合氯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年德国化学家费歇尔(EmilFischer)合成了巴比妥类安眠药,如“佛罗拿”(Veronal),“麦地那”(Medinal)及后来的鲁米那、速可眠、司可巴比妥等,口味好,付作用少,疗效满意而受到临床应用并发展为“睡眠疗法”。

6.药物休克治疗:年,布达佩斯精神科医师麦度那(Meduna),看到有学者报告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癫痫患者,癫痫症状得到缓解的生物学拮抗概念。在临床上对一名精神病患者试用樟脑肌肉注射,45分钟后第一次癫痫发作,二周内经过5次注射均引起癫痫大发作,患者的幻觉症状消失了,恢复了记忆和自知力。到年1月,麦度那发表了用樟脑注射引起癫痫治疗26名精神病患者的论文,其中10位已令人吃惊的大为好转了。但由于樟脑注射会引起病人焦虑和呕吐,以及注射部位的肌肉痛疼等原因,后来麦度那对位精神病患者改用“卡地阿唑”静脉注射引发癫痫,其中一半患者有了好转。但由于这种治疗方法诱发癫痫大发作不很可靠,剂量也难以掌握,以及患者因恐惧不合作而未能得以推广。

7.胰岛素休克治疗:年柏林医生沙克尔(ManfredSakel)移居美国,任职于密歇根州安阿伯精神病院,当时该院常将胰岛素用于丧失食欲或拒绝进食的患者,他发现有些导致休克或昏迷患者的精神症状有所缓解。那些先前“不安和激动”的患者变得“安静和易于接近了”。年沙克尔报告了这一发现,并回到维也纳精神病诊所继续应用胰岛素休克治疗,年他报告用该法治疗50位精神分裂症患者,70%完全好转,18%“社会性恢复”。年1月他在美国纽约作学术报告介绍了他的胰岛素休克治疗,得到了阿道夫·麦尔的称赞,其后这一疗法逐渐被临床接受肯定并在全球推广应用。

8.电休克(ECT)治疗:随着巴比妥昏迷、卡地阿唑惊厥、胰岛素休克进入精神病收容院的生活中。罗马精神病学教授赛利蒂(UgoCerletei)和他的学生比尼(LucioBini)首次应用了电休克治疗。他们先在狗的身上实验,甚至到市里屠宰场观察猪在屠宰前被电流麻卑的过程,尤其对电极放置位置、引起惊厥的电量及电击持续的时间,他们反复进行研究,改进了仪器设备。年4月18日早晨,一位39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顺利的进行了电休克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平静而微笑着”,“似乎在打听我们想让他做什么”“我不知道,或许我睡着了”。在使用11次ECT后,这位患者精神症状确实好转了,一个月后“因为情况良好,定向力正常,思维和记忆没有问题”而出院,并返回工作岗位。很快,这一治疗方法在全球展开。

9.精神外科的起始——脑叶切断术:20世纪30年代,随着巴比妥昏迷,胰岛素休克,卡地阿唑惊厥和ECT治疗成功的背景下,对大脑皮层进行手术显得合理了。

瑞士精神病医师布尔克哈特(GottliebBurckhanrdt),年获医学博士,年任普雷法尔日耶诊所的所长,从年12月开始,对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了精神外科手术。其中一位死于惊厥,第二位症状有所改善,第三、四位病情无变化,最后二位变为“沉默者”。年他在柏林一次医学大会上作了研究报告,引起了一些争论。年,里斯本神经病学家莫尼斯(EgasMoniz)参加伦敦国际神经病大会,对一篇额叶大部去除后黑猩猩的情绪变化:“手术前易发脾气和任性,手术后喜洋洋了”很感无趣。年11月—年2月,莫尼斯说服神经外科医师利马(Lima)对20位精神病患者切除了部分额叶:7位“治愈”,7位“好转”,6位“无变化”。大家对统计和疗效评定方法未予细查使这种治疗方法传播开来。尤其华盛顿外科医师弗里曼大力宣传、实施这种手术,并采用经眼眶的额叶切断术。年,他用了5周,驾驶一辆客货两用车带了手术设备行进了00英里,到了十七个州的精神病院,宣传和实施了大量的手术。年一年美国共进行了例精神外科手术,到年全国已不少于8人动过精神外科手术,但到年突然停止了这项治疗方法。其原因牵涉手术的疗效、意外发生和伦理等诸多问题。

10.酚塞嗪药物的应用开创了抗精神药物治疗的新纪元:年法国海军外科医生拉博里(HenrilLaborie)任职于医院,开始研究各种合成抗组织胺药来“增效”麻醉剂的方法。开始试用罗纳-普朗公司合成的酚噻嗪药物的效果,他发现外科患者在服用酚噻嗪药后变得对周围漠不关心了,他邀请一位军队精神科医生旁观他对伴有紧张、焦虑患者的手术,术后精神科医生同意了他的看法,而这种酚噻嗪药当时称为RP即后来称为氯丙嗪的药物。他还对三位精神病人作了认真的临床应用观察,年2月,拉博里向医学媒体报告了他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精神科医师的认可,很快在全球推广应用,世界各国的精神科医师写出了氯丙嗪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报告,大家一致认为“这比电惊厥疗法、胰岛素以及其它身体疗法更好,更少危险和更易于患者的忍受”。“狂野、高声尖叫和令人无法靠近的患者成为过去”,“病房变得安静了”。氯丙嗪治疗在精神病学中引起了一场革命,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开创了精神生化、精神药理学的研究,使抗精神药物不断更新、疗效更为满意。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精神医学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伟大祖国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对精神医学事业关心支持,使我国的精神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精神医学专家,我们在基础理论、实验室及临床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在精神医学的医疗、教学、科研、防治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的精神卫生事业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参考资料

1.沈渔村,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8—17

2.夏镇夷,实用精神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3—7

3.陈学诗、陈秀华,中国现代神经精神病学发展概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6—20

4.爱德华·肖特,精神病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10,

(.12收集整理定稿,已刊登在“精神医学杂志”)幻觉妄想综合征视频来源:人到四十搜狐视频精神病人逃跑思维视频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lcbx/7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