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期15课青壮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节课解释一下父亲节福利的原理。

“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带来的各类疾病,如果上下文没有特别指出的话,并不包括其它类型的血管疾病。这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在病因构成中占据绝对优势。

动脉粥样硬化这个词听起来也是奇奇怪怪的:“粥”不是软的嘛,一个软的东西怎么能让血管变“硬”呢?答案很简单:硬度是一个多义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布、洛、维、莫、努、里、肖氏硬度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对了,好像还不止这七种??具体到动脉粥样硬化里的“硬”,至少有两重不同的含义:1.动脉变硬指的是动脉失去弹性。“粥样”病变妨碍动脉的弹性中膜发挥作用,从而降低动脉的弹性,所以“软”、“硬”并不矛盾。

正常动脉与粥样硬化斑块

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灶,其实也分为软、硬两大部分,这里的“硬”则是坚固的意思。柔软的那部分叫脂质核(lipidcore),坚固的那部分叫纤维帽(fibrouscap)。纤维帽发达的病灶,主要致病机制是逐渐阻塞血管,这个过程通常是缓慢渐进的,因此也叫“稳定”病灶;纤维帽薄弱的病灶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可以导致病情突然变化,这种病灶也冠以“不稳定”的称号。

稳定和不稳定斑块

你可能想不到:儿童期就开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灶了。当然,最早期的病变通常非常轻微。

动脉粥样硬化演变过程

病灶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凡是能加速这个过程的因素统称心血管风险(cardiovascularrisks)。

心血管风险、心脑血管风险、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以简单理解为同义词。

大部分心血管风险是可以预防,比如大家熟悉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肥胖。控制这些风险因素之后,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减速,甚至发生逆转,这就是筛查的意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风险和筛查方法。

吸烟:主要靠病史询问。当然,老司机还会查看旁证,比如牙齿、手指的烟渍。

手指的烟渍

老司机查看手指,除了看烟渍以外,还会留意有没有杵状指:

杵状指

如果出现杵状指,需要警惕长期缺氧或者肺癌。

?检查杵状指需要一点技巧,请在医生指导下检查,以免自己吓自己。杵状指可见于多种情况,对肺癌来说充其量也只是间接线索。发现杵状指以后要不要开展肺癌方面的检查,还需要结合其它线索进行综合判断。

高血压:没有特征性的症状,主要依靠血压测量。注意,血压每时每刻都在波动,每一位患者的波动规律不完全一样,因此单次测量不一定能抓住高血压。事实上,有些高血压患者反而是先发现了高血压带来的器官损害,然后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才证实罹患高血压的。以下是常见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线索:1.夜尿增多:有可能是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表现,因为肾小管浓缩功能减退,导致睡眠期间也产生很多尿液,需要多次起床排尿。2.眼底:在欧美发达国家,眼底检查是每一位临床医生的必修功课,相信大家在美剧英剧里应该见过这种情景:

直接检眼镜检查

对高血压来说,眼底检查或有可能发现高血压导致的眼底小血管损伤:

动静脉交叉压迫

3.心脏:高血压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久而久之心脏“过劳”可以出现功能甚至是结构异常,比如不会放松(舒张功能减退)、肌肉变发达(左心室肥厚)等等。

超过生理限度都是病态,不光心脏的肌肉,还包括骨骼肌——不择手段追求健身、增肌、长块头,反而伤害身体。

心脏彩超是筛查心脏结构和运动功能的首选方法,虽然图像没有想象的那么精致漂亮,其实已经足够进行初步判断了:

正常心脏和左心室肥厚

高血糖:可能很多人听过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不是发现糖尿病的敏感指标。又来复习第9课的知识啦:不敏感意味着容易漏诊。测量血糖虽然要扎针,但是可信度远高于症状,如果配合上葡萄糖耐量试验,还可以发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血糖高于正常,但是没有到糖尿病的地步,这个阶段的心血管风险其实已经增加了。

高脂血症:很少有症状,甚至还不能用体型来判断(不胖≠没有高脂血症)。高脂血症的检查主要依赖抽血化验血脂,对于青壮年来说,如果没有已知心血管疾病,作为筛查的话查血脂三项足够了。这个套餐包括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化验费大概是20块钱。额外再加更精细的血脂项目,带不了多少有用的信息,反而化验费很快飙升到大洋甚至更高。

已经患病的人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血脂检查,这属于相应疾病的管理,严格来讲已经超过了体检的讨论范围。

有些同学学得深,可能还听说过高胆固醇对心血管的危害要比高甘油三酯更明确,不需要专程去做甘油三酯。ta的说法没错,不过,我倾向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要管,理由是:1.高甘油三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虽然不像高胆固醇那样扎实、明确,可是青壮年预期寿命长,日积月累的潜在风险也要警惕。2.甘油三酯化验成本不高,单项也就5元。3.青壮年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很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前奏,任其发展迟早要出现高血压、高血糖这些经典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超重、肥胖:这个问题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非常有意思。我们很早就知道了体重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后来发现光看体重判断块头还不够精确,应该考虑个头(身高)的影响,这期间就诞生过“体重÷身高”、“体重÷身高2”、“体重÷身高3”种种指标。用来用去发现“体重÷身高2”比较管用,这就是BMI。随着研究深入,我们发现体重超标的危害主要是脂肪带来的,如果你的体重主要是骨骼肌增长带来的,其实你还是比较健康的。脂肪对人体的影响也很有意思:不同部位的脂肪带来的风险竟然不一样!同样是皮下脂肪,囤积在腹部的皮下脂肪更坏一些。同样是脂肪,堆积在内脏的脂肪又要比皮下脂肪更讨厌。测量脂肪分布和内脏脂肪的准确方法是磁共振,配合计算机算法可以直接计算出脂肪分布、数量:

MRI测定体成分

只是磁共振太贵了,没个几千大洋根本下不来。所以,磁共振在医学科研的时候用得多,临床不太常用。有了MRI这把尺子,我们意外的发现腰围这种低科技在做过标准化之后,准确性还可以啵。

其它相对次要的,或者还有争议的因素,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大家也不必失望,上面那些因素控制好了,相当于能考80分呢!剩下的时间我倒想讲讲尴尬的现状:1.前面讲的那些可以预防的风险因素,都做过扎实的临床研究,可以带来明确可靠的益处。问题是这些研究针对的人群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上,对中老年有效的方法,对青壮年是否也足够有效,这本质上是全新的问题,需要认真做临床研究来验证。2.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青壮年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比例逐年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在青壮年当中也越来越多见。这种年轻化的趋势已经观察到很长一段时间了(也就是说,应该不是误差造成的假象)。

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对青壮年的威胁逐渐增加,另一方面,相应的防控措施还有认识上的不足,这就是尴尬的现状。面对这些灰色领域,我们还是有思路的:先看有没有其它明确的益处?吸烟是最好的例子:不吸烟起码有预防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明确益处,而且还能造福身边的人。所以,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给控烟打了个最高等级的推荐:

USPSTF关于控烟的推荐

如果其它明确的益处还不是特别肯定,接下来再看有没有不好的影响?医疗措施带来的“不好影响”包括这几个维度:伤身、成本、误诊。我们拿测BMI为例,分析这方面的权衡。1.伤身:体重、身高测量完全没有创伤。2.成本:很低,单次测量≈0;速度快,时间成本也低。3.误诊:正如上文所说,肥胖的影响来自脂肪,通过BMI判断脂肪含量和分布,还有一定误差。加测腰围可以减少部分误判,同时发现BMI过高之后,首选行为干预(而非药物或者手术)进行治疗,这样下来误判造成的不良后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以,测体重也是USPSTF推荐的,只是等级稍微弱一点:

USPSTF关于成人肥胖的建议

温馨提示:今晚(年6月17日)23:59前完成资料提交的≤40岁男士都有资格申请免费心血管风险筛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jbby/8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