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不住家长砸锅卖铁给孩子打的针,可

盖博士盖百霖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7.html

7月,幼儿园、中小学开始陆续放暑假,面对即将在家撒欢一个多月的孩子们,不少家长早早就开始制定孩子们的暑期计划。“双减”减轻了课业负担将孩子解放出来,还给孩子的这些时间在“内卷”的家长眼中绝不能浪费,孩子时时刻刻都得“有进步”。比如假期制定一个小目标:一个月长高10厘米……

近日,一条“9岁女孩为长高,打性抑制针半年花10万”的新闻引发了不少家长的激烈讨论,竟然很多家长都在询问:打“性抑制针”长高靠谱吗?是否有副作用?这是继“成绩焦虑”“容貌焦虑”之后的又一大家长的“心病”——身高焦虑。

对此,新闻事件中提到的小儿内分泌科林医生在微博上回应表示,该患儿的情况属于“中枢性性早熟”,治疗方案是正确且漫长的。

但部分家长只是片面读取了新闻中“性抑制针能长高”这部分内容,医院咨询“我家孩子能打这个吗?”这种盲目“追高”要不得!

什么是性抑制针

“性抑制针”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肽类药物。作为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主要药物,性抑制针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活动和性激素分泌,减缓骨龄进展、改善成年身高。通俗来讲,性抑制针的作用就是抑制骨龄过快成熟。

No.1

性抑制针和长高有什么关系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遗传外,性早熟是近年来高发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抽样调查,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其中有7.46%是由于性早熟导致的。性早熟会让孩子的骨骼生长发育加快,骨龄提前,骨骺线提前闭合。

医学认为,骨龄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成年身高及生长空间。骨龄闭合,身高的线性生长就会停止。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中枢性性早熟(CPP)的“性抑制针”作用机制是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a受体结合,通过“点火效应”使垂体靶细胞相应受体发生下降调节,使相关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控制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

No.2

什么人需要打性抑制针

性早熟一般是指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性早熟一般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和不完全性性早熟。

中枢性性早熟

又称为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或真性性早熟,患儿可出现内外生殖器的发育(卵巢和睾丸发育),还有第二性征的出现。

外周性性早熟

又称为非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这类患儿会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但没有性腺的发育。

不完全性性早熟

指患儿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但性征发育呈自限性(包括乳房早熟、阴毛早熟)及单纯月经初潮提前而无其他青春期发育的表现。

中枢性性早熟是不是一定要打“性抑制针”呢?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周俊敏表示,并不是所有中枢性性早熟患儿都要干预,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明确治疗范围:

1

性早熟患儿骨骼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加速显著,也叫中枢性性早熟快进展型;

2

预测成人身高受损,小于3百分位数,或小于遗传靶身高,骨龄身高<身高的2个标准差;

3

快进展型青春期:在性早熟界定年龄后(女孩8岁,男孩9岁)出现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及骨骼成熟迅速,影响最终成人身高;

4

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

其中,慢进展型性早熟以及骨龄虽然提前,但生长速率亦高于正常,预测成人身高无明显受损的中枢性性早熟患儿,则不需立即治疗,应定期复查身高和骨龄变化,随时评估治疗的必要性。

No.3

打了不该打的

“性抑制针”会怎样

从医学角度,虽然“性抑制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总体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但任何药物都不可随便使用。使用前根据孩子的情况,有可能需要做GnRH激发试验(性激发试验),确定达到真性诊断标准后,还需要有相应的用药指征才能用药。对于并不适合打性抑制针的孩子,如果使用了此类药物,会引起诸多问题。

这是因为性抑制针中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是正常激素效价的倍,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孩子体内原本正常的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睡眠紊乱、骨质加速流失、肥胖等低雌激素血症的症状。

性抑制针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或缺乏后,还可以引起肝脏脂代谢紊乱、血脂升高,导致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疾病。有研究发现,性抑制针治疗的孩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这也与胰岛素抵抗相关,这是因为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增多的胰岛素可以促进甲状腺细胞增生,造成甲状腺增大和结节形成,以及胰岛素抵抗,也会加重炎症因子紊乱,进而引起疾病发生。

但家长也无需谈激素色变,如孩子确实属于中枢性性早熟适应证范畴,性抑制针、生长激素该打还是要打,总之,听大夫的。

No.4

科学看待孩子的身高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了小儿生长发育的轨道,例如通过基因的传递,子代可以显现出亲代的特征、潜力、性质和心理素质等特点。还有某些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内分泌障碍性疾病、染色体畸形等更加与遗传因素直接相关。

环境因素

包括孩子的营养状况、体育锻炼情况、疾病因素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制约着遗传潜力的充分发挥。

除了“性抑制针”之外,断骨增高术、打生长激素、盲目物理“拔高”、贴生长贴等所谓的“增高秘方”,都不可用于健康人群。无论性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针都属于身高管理的“特殊药物”,存在不小的风险。盲目打针,治疗的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焦虑症”。

广大家长们千万要科学看待身高问题,遵循医嘱,切莫将“关心”之手伸得太长,反而得不偿失。更加不能自作主张在非正规医疗机构违规操作,否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静

审核:叶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jbjb/10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