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扁平疣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44654.html
本文由医麦客原创,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年12月4日/医麦客新闻eMedClubNews/--今日,强生(JohnsonJohnson)集团旗下的杨森(Janssen)公司宣布,已经向美国FDA递交其双特异性抗体Amivantamab(同时靶向EGFR/c-Met)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进展、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目前,美国FDA尚未批准专门治疗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NSCLC患者的靶向治疗,据新闻稿指出,Amivantamab是首个针对这一适应症向监管机构提出上市申请的药物。
今年3月,Amivantamab已经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进展的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月,Amivantamab在中国的2项临床试验申请获得默示许可,之后还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
Amivantamab此次的上市申请是基于其多中心、开放标签、多队列Ⅰ期CHRYSALIS研究中单药疗法队列的数据,该研究评估了amivantamab单药以及联合lazertinib(EGFRTM抑制剂)治疗成人晚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根据今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Amivantamab单药治疗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NSCLC患者队列的早期数据显示,在接受过含铂化疗的患者中,总缓解率(ORR)为41%(12/2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6个月。
c-Met/EGFR
Amivantamab作为一款靶向EGFR和MET的双特异性抗体,不但能够阻断配体与EGFR和MET的结合,促进受体降解,还可触发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EGFR是肺癌的主要基因突变之一,在非小细胞肺腺癌里,EGFR基因的突变频率非常高,尤其是亚裔非吸烟患者中可高达40%—60%。目前已经针对该靶点不同的突变类型开发出了一些列的靶向治疗药物。c-Met则是一种由c-Met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为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多种癌基因产物和调节蛋白相关,参与细胞信息传导、细胞骨架重排的调控,是细胞增殖、分化和运动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c-Met与多种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许多肿瘤病人在其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均有c-Met过度表达和基因扩增。c-Met已成为继EGFR、ALK之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又一重要分子治疗靶点。针对c-Met靶点,国内外药企已经开发出多款抗体类药物,包括艾伯维(AbbVie)的ADC药物ABBV-,目前正在进行非小细胞肺癌的2期临床试验;恒瑞医药的ADC药物SHR-A,已在中国和美国获批临床研究,国内的晚期实体瘤患者Ⅰ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复宏汉霖的单抗HLX55,目前也已经进入临床.......在c-Met/EGFR双抗方面,除Amivantamab外,目前也有多款候选产品正在开发中,包括国内岸迈生物的EMB-01已经在中美双报并获批PhaseI/II实体瘤适应症,正在积极开展临床试验。不久前港股上市的嘉和生物据悉也在开发EGFR/c-Met双特异性抗体。贝达药业年1月10日从Merus公司获得其MCLA-项目在中国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许可......双特异性抗体赛道火热
双特异性抗体是抗体药物中新兴的研发细分领域,是肿瘤治疗一种极具潜力和前景的创新策略,罗氏、辉瑞、安进等众多跨国大型药企都在该领域有所布局。目前,全球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抗体药物中有大约20%属于双特异性抗体,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数字还略高一些,大约为22%,国内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项目主要集中在Ⅱ期以前阶段,还尚未有国产双特异性获批上市。目前,全球有三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获得上市批准,分别是:
年,欧盟批准了第一个治疗性双特异性抗体——TrionPharma公司的Catumaxomab(靶向CD3和EpCAM),用于治疗癌性腹水。于年6月宣布撤市,目前正准备重新上市,已获我国临床默示许可,适应症为不适合接受全身治疗的、伴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
年,FDA快速批准Amgen(安进)公司基于BiTE?技术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Blincyto(Blinatumomab,靶向CD3和CD19)用于治疗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年10月,Blinatumomab(注射用倍林妥莫双抗)在国内申报上市,年11月27日,该药在国内上市申请进入在审批状态,近期即将获批,百济神州将负责倍林妥莫双抗在中国的商业化。
年11月,FDA快速批准罗氏的双特异性抗体Emicizumab(靶向凝血因子X和因子IXa),用于治疗血友病。年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是首个在国内获批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双特异性抗体领域的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却极为迅速,已有部分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了双特异性抗体平台,打造了一批进入临床试验的产品,摩拳擦掌的准备进军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自年以来,国内双特异性抗体的申报呈现爆发趋势。
推荐阅读:
信达生物双抗获批新的适应症,系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PD-1/PD-L1双抗丨医麦猛爆料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