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扶阳疗法与心脏急症浅谈芳香温通法在

福建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因此,固护一身之阳气,可永葆生命活力。扶者,助也、护也、治也。扶阳,即是宣通、温助、调理阳气,使人生之阳气得以宣畅、强盛。只要一身的阳气畅行无阻,身体的气血就可保持充盈流畅。芳香温通疗法是指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作用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温通经脉、畅达气血的功效,运用的正是扶阳学派的思想。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之功效。

1.芳香温通治法源远流长

  芳香温通疗法的最早记载是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出现的,其含有关于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多次出现“桂”、“椒”、“姜”等芳香温通类药物。表明我国秦汉之前,对于芳香温通疗法及相关药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经验。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治百病方》中载有治疗胸痹心痛的“瘀方”、“治百病膏药方”和“治千金膏药方”,三方之中多用桂、蜀椒、附子、白芷等芳香药物,这可能是目前所发现的有关芳香温通法治疗胸痹心痛病证的最早记载。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首次在理论层面提出了“寒邪致痛”的病因病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痹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并相应提出了“温通止痛”的治法,“血气者……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即“热”)则痛立止”(《素问·举痛论》),为芳香温通方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载几十种芳香温通药物,并从四气五味角度阐述了芳香温通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为后世运用芳香温通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代的张仲景率先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多用川椒、茱萸、干姜等芳香药物驱散沉寒痼冷以疗心痛,为芳香温通法治疗胸痹心痛提供了临床经验。晋《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治心腹诸痛也普遍使用庸香、木香、蜀椒、细辛等芳香温通之品,可见晋隋唐时期对于胸痹心痛的治疗用药非常重视扶助阳气。宋代方书中,温热扶阳药物的使用也十分普遍,如《太平圣惠方》治疗卒心痛,多选高良姜、桂心、附子、乌头等温热辛散药物与麝香、木香等芳香走窜药物组方。彼时芳香温通药物在治疗心痛诸药中占据绝对优势,据统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首,使用泊来香药的方剂多达首,约占全部方剂的35%,以泊来香药命名的方剂达55首,占全部方剂的7%[1]。

2.芳香温通扶阳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中医古籍并无“冠心病”这一病名,普遍认为该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主要病机为“阳微阴弦”、“胸阳不振”,主要治法是芳香温通、宣痹通阳。中医理论认为寒气入脉则血液凝泣不行,脉不通则痛。中药温通行气类药物可以逐寒通滞而止痛,芳香开窍类药物大多性温走窜、开窍醒神,能助长温通行气作用,二者合用,相得益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芳香温通类药物多含有挥发油,对口腔、呼吸道黏膜神经末梢,特别是对冷觉感受器有选择性兴奋作用,使冠状动脉的调节发生反射性变化,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耐缺氧能力。

  王峻等人运用以芳香温通、宣痹通阳为治则的宽胸气雾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3例,结果表明宽胸气雾剂在改善心绞痛、心电图方面与硝酸甘油疗效相当,且安全有效[2]。治疗组采用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法,配合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对照组仅用西医治疗,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3]。

3.中医急救

  大家的印象中,中医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由来已久。

  成书于东汉末年时期的《金匮要略》中就提到:“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个摩捋臂肠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吸呼眼开。”这种用以按胸、按腹,又配合屈伸四肢等活动,急救自缢死的方法相当于今天的胸外心脏按摩和臂环运动式。

  古代医家,根据“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的理论,创造了多种催吐法。包括药物催吐、食物催吐和机械催吐。最早记载的药物催吐医方,见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瓜蒂散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催吐方,由瓜蒂、赤小豆两味药物组成。清代医书《辨证录》记载“人有食河豚,舌麻心闷,腹胀气难,舒开而声不出,以瓜蒂散饮之,必大吐,吐后前症尽解。”瓜蒂散之所以能起催吐作用,根据现代药理分析,因为瓜蒂中含有甜瓜蒂毒素,它能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如此便能将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另外古代还有用苦参、盐水、鸡蛋白等进行催吐的方法。

  提到中医急救,那就不得不提针刺放血急救。用针刺放血的方法进行急救垂危病人,古代称为“刺络”。这种治疗方法,就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络脉,使之流出瘀阻之血,达到急救的目的。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就有"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记载。明代著名针灸医学家杨继洲,继承前人的经验和家传技术,编辑了针灸专书《针灸大成》,书中也论述了针刺放血急救的内容。认为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能医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之症,并称这种治疗方法“乃起死回生妙诀”。

  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灸神阙穴可以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具有温阳固脱、苏厥救逆、补中理气之功效。

  关于药物内科急救,最著名的就是凉开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主要功效是清热开窍。三方均有清热开窍之功。我国自古就有“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糊里糊涂牛黄丸。”可见三者主治不同。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热盛之证,临床中,常用于脑炎高热;至宝丹长于开窍醒神,化浊辟秽,适用于痰浊偏盛、神昏较重之证;紫雪清热解毒之力不及安宫牛黄丸,开窍之力逊于至宝丹,但长于熄风止痉,故对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神昏而有痉厥者,较为适合,多用于小儿高热惊厥。

  芳香开窍为主药组成的芳香开窍方剂,因配伍药物的不同,有凉开、温开之分;凉开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为代表,温开以苏合香丸为代表,常用于昏迷、惊厥、心痛、腹痛等急症的抢救。苏合香丸是著名的温通开窍药,具有芳香开窍、行气解郁、散寒化浊的功效,能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具有显著的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能力。现代临床多用于中风所致的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半身不遂重症,至今仍是心肌梗塞、心绞痛的有效药物,苏合香丸经过后世大家的不断改良,发展成现在的名药—麝香保心丸。

4.芳香温通治法代表—麝香保心丸

  麝香保心丸源自宋代著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的苏合香丸,医院戴瑞鸿教授为主的科研小组,依据气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这一理论,留下芳香温通开窍的麝香、冰片、苏合香,配以具有明显益气强心作用的人参以及清心的牛黄,温通的肉桂和强心止痛的蟾酥,研制成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其特点是寒温并用,以温为主;通补兼施,以补为辅。芳香温通不仅能快速缓解胸闷胸痛心绞痛症状,同时增加人参扶正、益气强心的功效,避免了活血化瘀药久服破气的弊端,适合长期服用[4]。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饮食结构改变,整个心脑血管发病呈现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麝香保心丸作为治疗冠心病领域的一种中成药,其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且疗效显著。

4.1麝香保心丸的药物组成

  麝香保心丸是以麝香、人参提取物、苏合香、牛黄、肉桂、蟾酥和冰片为主要成分的中成制剂,组方以中医传统的君臣佐使为原则。

君药–麝香

  麝香又叫元寸、寸香、当门子、香脐子,是鹿科动物雄麝肚脐近旁香囊中的分泌物,经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是雄麝寻找配偶的引诱剂,《本草纲目》论其:“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症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通之耶?”。其辛散温通,芳香走窜,故能开窍醒神、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为治中风、痰厥、高热等证所致神昏不清的主药,对于一些顽固性、久治不愈的疼痛有很好的疗效,能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肌缺血痉挛产生的疼痛。

  麝香的药理作用:现在大都使用的是人工麝香,既保护了濒危动物,也保证了药源。人工麝香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一致。皮下注射人工麝香mg/kg可延长断头小鼠“呼吸”持续时间,且有较好的量-效关系;以血液流态或细胞聚集为观察指标研究指出:静脉滴注人工麝香提取物可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所导致的兔脑急性微循环障碍[5]。

臣药–人参、苏合香

  人参提取物源于人参,《药性赋》言其“味甘,气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三: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气,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之功、助君益气扶正,补气固脱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一可加强心肌收缩力,有降血压、抗休克作用,能改善冠心病的各种症状;二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作用。

  苏合香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属芳香开窍类中药,味甘、辛,性温,辛散温通、芳香辟秽,有类似麝香的开窍作用,能助君药加强芳香开窍之功。药理预适应可使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病理损伤程度减轻,显示其潜在的抗脑缺血作用前景,其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可能与苏合香通过改善缺血后血液高凝状态而改善脑血流有关,或为苏合香“开窍”机制之一[6]。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苏合香还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实验性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及抗凝血促纤溶活性等作用[7]。

佐药–牛黄、蟾酥、肉桂。

  牛黄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现代药理发现其具有强心、降压作用,以及生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纤溶作用。

  蟾酥味甘、辛、性温、有毒、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功效。蟾酥及其二烯内酯化合物有类似洋地黄的强心作用,对大鼠在体心收缩力有明显加强作用,并使心率减慢,对急性缺氧引起的心衰可使之恢复[8]。

  肉桂为樟科乔木肉桂的树皮,主产于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因剥取部位及品质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种规格,常见的有企边桂、板桂、桂通等。《药性赋》谓其“味辛,热,有毒。浮也,阳中之阳也。”《神农本草经》记载肉桂和麝香一样都是芳香温通类的上品,能补命门之火,有引火归元、益阳消阴之功。药理作用表明其可增强立体心脏的收缩力,改善心肌供血,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亦可预防静脉或动脉血栓的形成。

使药-冰片

  冰片古称龙脑香,天然冰片为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其味辛、苦、性微寒、辛散走窜、有类似麝香开窍醒神之功,《本草分经》谓其:“辛、香,善走。体温用凉,先入肺,传于心脾,而透骨通窍,散郁火,辟邪,消风化湿”。有对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综上君、臣、佐、使,麝香和苏合香可辛散芳香温通,人参和肉桂可培补元气、引火归元、益阳消阴,配以牛黄可豁痰,冰片、蟾酥可开窍醒神。此药寒温并用,以温为主,通补兼施,以补为辅,故可减慢心率,清除氧自由基,降低心肌耗氧量的同时,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于血压、心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4.2麝香保心丸的临床应用

  早在《灵枢·五邪》中即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并且提出“芳香温通”治法。芳香温通疗法是以芳香辛散、温经通脉之方药治疗寒凝血瘀所致的一系列证候的常用治法,也是传统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治则之一。大量古今文献研究显示,芳香温通方药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和优势。临床研究发现服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9、10]。

辨证施药

  麝香保心丸为治疗心痛、胸痹诸症急救良药,但等急症缓解后,应结合辨证,遣方施药,巩固疗效,以善其后。如痰浊重者,可用瓜蒌、南星、半夏、薤白、桂枝等煎汤送服;血瘀明显者,用丹参、川芎、赤芍、红花、郁金等煎汤送服,气阴亏虚者,用党参、黄芪、麦冬、生地、炙甘草、五味子等煎汤送服。

临床疗效

  麝香保心丸中苏合香脂能有效解除患者冠脉痉挛,降低患者心率,而蟾酥具有强心的作用,麝香则能起到极佳的强心和扩张血管的效果,其中人参具有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11]。麝香保心丸在临床能起到抗氧化、抗血小板和保护患者心肌细胞等作用,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安全可靠,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较小,而且药效作用持久,疗效显著,扩张患者血管疗效明确。临床试验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达91.2%,心电图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彭良欢等[12]研究相符。患者心绞痛改善效果明显,心电图改善情况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扩张和心肌缺血等情况,还能缩小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缓解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麝香保心丸急时含服能救心,平时含服能保心,且副作用小,长期服用不会产生耐药性,不会降低急救含服的功效。其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适宜人群

  麝香保心丸是芳香温通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所以针对的是寒凉体质的人群。寒凉体质的人群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畏寒肢冷,全身无力或有肢体浮肿,苔薄白。患者在选择时需要因人而异,才能有较好效果。

  麝香保心丸也是能“长短”结合使用的药物。急救时,予2~4粒,舌下即刻含服,若症状未缓解可以在5分钟内重复服用1次。长期用药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2粒,口服,疗程最短3个月,最长可达1年以上。最好取坐位姿势,站立含服会致血压降低引起晕厥,而躺着含服会加重心脏负担。其含冰片性味苦寒、辛香走窜,久服有损脾胃。个别患者出现胃肠不适,多数较轻,药后多能缓解,且多见于原有胃肠道疾患者,可能与药物中含有少量冰片有关。有消化性溃疡病的患者应小心使用。长期用药者,应该在饭后服用。若服药过程中出现不适,应停药或减量。中医辨证属以下情况者均应避免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或服药时间不超过1个月。气血两虚,证见胸闷隐痛,面色缺乏光泽,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脾胃虚寒,证见神疲乏力,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胃阴不足,证见胃痛隐隐,口干咽燥,舌红少津。

5小结

  芳香温通治法是以芳香辛散、温经通脉之方治疗寒凝血瘀所致的一系列证候的常用治法,温通行气类药物可以逐寒通滞而止痛,芳香开窍类药物大多性温走窜、开窍醒神,能助长温通行气作用,二者合用,一方面散寒通痹以治标,另一方面芳香温通助阳以固本,可达到速效止痛的目的,用于胸痹之重症。

作者:李海霞   谢冬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jbzd/76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