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礼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三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如何学习和应用《临证指南医案》1.总体把握,个案剖析。

医案既是医师临床诊疗的纪录,也是医师思路方法的反映。医师的学术观点乃至独到的体悟必然反映于其医案之中。

以《临证指南医案》言之,其个案虽言辞简略,但若能综其同类而精审辨析之,便不难对叶氏之于具体病症的辨证立法、制方选药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统计分析也是总体把握叶氏学术经验的重要方法,有人曾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应用频率最高者依次为茯苓、人参、白芍、当归等,所用以补益药居多,说明了叶氏重视固本补虚的学术思想。

叶氏的个案虽言简意赅,但独具特色,通过对其个案的剖析,有助于掌握其辨证用药的意趣和奥秘。例如“喘门”朱案中称“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是对喘证病机的高度概括。“温热门”施案称“此口鼻吸入温邪,先干于肺……”,被认为是温热病病因及其传变途径的创新性的论断。

2.重视评语,撷取精华。

《临证指南医案》每门之后都附有其门人华岫云、邵新甫、邹滋九、姚亦陶、华德元等人的评论。这些评论或强调诊疗特点,或论述证治大法,颇能直中肯綮,很有参考意义。

如卷一眩晕门后华岫云按云:“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扑之虞。……火甚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玄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短短一段评论,把叶氏治疗眩晕症的辨证分型、用药法则揭示得有条有理、明明白白。

除此而外,徐灵胎的评注也很有参考价值。《临证指南医案》初版后,立即引起了当时医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jbzl/7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