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1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肿瘤诊疗高峰论坛”成功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参加,特邀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医院王子平教授、中医院李峻岭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医院、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家学者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期促进肿瘤防治领域的协作与发展。本次会议以线上的形式举办,《医悦汇》为您带来会议亮点集萃。
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医院王子平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医院胡兴胜教授共同主持。
主持人:王子平教授、胡兴胜教授
大会主席王子平教授表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会是一级学会,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学术工作。先后举办了10余次以覆盖医生教育为主的学术活动,并开展了肿瘤患者的教育活动,一年以来覆盖了余名肿瘤相关医务工作者及上千名的肿瘤患者。肿瘤诊疗高峰论坛作为专委会每年一次的常规学术活动,汇聚了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本次会议为第二届,大会主题为“大医大道”,意味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终极真理。真诚期望每一位与会同道都能不虚此行!
大会共同主席胡兴胜教授表示,本次大会学术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紧紧围绕“大医大道”这一主题开展各项工作和学术分享。在大会的学术内容方面,“综合讲坛”及“病例大赛”两大板块均从临床诊治实践出发,结合与会者的实际需要而精准设置的。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促进肿瘤专家的学术交流,促进专委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为肿瘤患者服务,也相信与会的各位同道必将收获满满!
学术观点集萃
主持人:张力教授、丁翠敏教授
石远凯教授
中国抗肿瘤新药的临床实践
石远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抗肿瘤药物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新药临床研究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得到持续加强,新药临床试验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研发能力迅速提高。中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的临床结果得到了国际广泛认可。但未来仍需继续努力,主要着力原创性新药、新靶点药物研发,更多地参与全球多中心研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药物研发的监管体系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
胡毅教授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胡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小细胞肺癌(SCLC)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SCLC的流行病学、SCLC免疫治疗现状和SCLC免疫治疗待解决的问题及治疗前景三个部分。胡毅教授在报告中指出,SCLC在肺癌中所占比例全球15%,中国18.3%,从二线及后线治疗(单药、联合)、维持治疗和一线治疗介绍目前的治疗现状及最佳治疗时机,同时指出目前治疗待解决的问题,希望随着新药的开发和技术的进步改善这些问题。
王树森教授
年ASCO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王树森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与其他癌症相比,乳腺癌治疗进展迅速,从局部治疗、辅助治疗、抗HER2治疗和免疫治疗分享年ASCO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主要包括ECOG-ACRIN研究、SYSUCC-研究、NRG/NSABPB-43研究、KAITLIN研究、PHOEBE研究和KEYNOTE-研究,全方位解读ASCO乳腺癌治疗进展。主持人:杨杰教授、杜君教授
毛力教授
抗肿瘤药物研发对肺癌治疗策略的改变
毛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肺癌的新发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随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肺癌治疗策略发生变化。以ALK靶点为例,针对不同突变类型患者可选择不同EGFR-TKI药物治疗,实现肺癌患者的精准和个体化治疗。
杨瑞馥教授
微生物与结肠癌——从表型到分子机制
杨瑞馥教授在会中指出结直肠癌的病因包括遗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慢性炎症、饮食、生活方式和肠道菌群。人体肠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大量研究发现微生物群与癌症相关。因此,可利用微生物群筛查和诊断癌症,还可以对癌症进行辅助治疗、特异治疗以及预后判定。
李健教授
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结直肠癌精准治疗
李健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肠癌信号通路与驱动基因多样化,重点介绍了RAS通路、P13K通路和WNT通路KRAS基因、BRAF基因和PSC3CA基因,以及发生不同突变时临床病理特征和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哪些药物可以靶向治疗不同类型的结直肠癌,结直肠癌融合基因检测带来精准治疗机遇。主持人:钟殿胜教授、宋霞教授
周彩存教授
年ASCO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周彩存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年ASCO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发生新进展,主要包括: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有显著OSPFS获益,是晚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一线优选方案;纳武利尤单抗+ipilimumab是晚期PD-L1≥1%NSCLC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新选择;纳武利尤单抗+ipilimumab+2期化疗可能成为晚期NSCLC的另一种治疗方式;度伐利尤单抗+tremelimumab未发现显著临床获益;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治疗一线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有PFS获益。同时表示期待更多新的免疫联合方式。阎石教授
胸部肿瘤新辅助免疫治疗外科体会
阎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将一部分不可手术肺癌患者转化为可手术患者,拓宽了手术适应症。在肺腺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时,应评估EGFR、ALK等驱动基因状况。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能会因手术相关因素而有所升高,因此对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患者围术期管理更需谨慎,如发生不良事件需治疗时,需兼顾手术吻合口恢复情况。
斯璐教授
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探索和应对策略
斯璐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经典的免疫相关耐药概念在年提出,以PD-1/PD-L1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是目前免疫治疗的趋势,根据微环境的不同特征,结合不同瘤种特点可大致勾勒出未来免疫治疗的方向。一部分联合治疗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关联合治疗的进一步研究仍然有赖于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综合讲坛
大会主席:常建华教授、李醒亚教授
主持人:姚煜教授、张敬东教授
严卫丽教授
临床医生如何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严卫丽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高质量临床研究内、外部真实性高,可回答临床重要问题。要保证临床研究的高质量,就要与靠谱的方法学团队合作,保证研究设计科学性、可行性好,研究实施过程规范,论文发表、报告做到规范、标准。严教授特别强调前瞻性研究需注册完成后再开始纳入研究对象,真实世界研究注册完成后再开始调取数据做分析。
安彤同教授
从结构PK看PD-1抑制剂的异同
安彤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PD-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基本框架相同,作用机制都是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重新启动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基本框架均是以lgG4抗体进行研发。区别在于不同PD-1抑制剂的结合表位不同,人源化水平和免疫原性也不同。因此PD-1抑制剂分子结构及药代药效学差异并不能直接反应为临床疗效的差异,临床疗效仍需要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李曦教授
晚期NSCLC患者联合治疗方案1+12
李曦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联合免疫可作为晚期NSCLC治疗的优选,基于化疗药物对免疫功能的正性作用,联合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如: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最佳选择,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铂类可作为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的选择之一,阿特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治疗IV期或复发转移性非鳞状NSCLC有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在不可切除的局晚期III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随着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必将走向一个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时代。主持人:胡兴胜教授、董桂兰教授
刘雨桃教授
晚期NSCLC单药化疗策略
刘雨桃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单药化疗是老年患者和PS评分较差患者的理想选择。长春瑞滨胶囊是CSCO肺癌指南单药化疗推荐中唯一具有口服剂型的产品,使用方便;节拍化疗是近年来新兴的化疗策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能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代忠教授
中国肿瘤领域生物类似药的现状和挑战
代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疗效等同、安全性相似,临床上可以酌情替代使用。尽管生物类似药在研发阶段只在一个适应症开展了临床试验,但根据“适应症外推”原则,它可以获得参照药的其他相同机制的适应症,但使用“适应症外推”时需谨慎。对于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守专家共识决定是否由参照药患者生物类似药。汪麟教授
甲磺酸阿美替尼研发历程及临床研究
汪麟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甲磺酸阿美替尼的研发历程,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甲磺酸阿美替尼在剂量递增阶段和扩展期中均有效,且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总体ORR为68.9%,DCR为93.4%,中位PFS为12.3个月,中位DOR为12.4个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3级及以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减量率、暂停用药率低,未见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病例大赛
主持人:王子平教授、姜达教授
本次赛事共分为“先声夺人”、“后发制人”两个环节,陈衍教授、于雁教授、李晓玲教授、汤传昊教授、秦海峰教授、刘丽坤教授、曹邦伟教授和刘喆教授共同组成导师团。“先声夺人”环节中,医院孔倩医生分享了《小水长流,则能穿石——一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治疗历程》,医院姚健楠医生分享了《持续维稳,长治久安》。“先声夺人”环节中,医院张良医生分享了《规范引领前行,探索洞悉未来——一位晚期肺癌患者的抗癌之路》,医院李瑶医生分享了《老王历险记——一例肺癌患者的抗癌历程》。每个环节结束后,导师团对各位选手进行提问和麻辣点评,最后对以上四个参赛病例打分。最终选出1位选手晋级全国总决赛,1位复活者,比赛结果等待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