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都希望将一切美好的都给孩子,以至于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很多误区。过度的爱孩子造成溺爱,溺爱是会妨碍孩子独立发展,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
啃老族和孩奴已成了社会问题。在国外,中国妈妈作为一种标签上了美国词典,暗喻为子女包办一切,过分关心的妈妈形象。也就是说,父母们太爱孩子,但又太不会爱孩子。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对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一边说着不能溺爱孩子,一边却在娇宠溺爱着,到底什么才算是溺爱呢?溺爱就是过分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各种不良习惯,妨碍孩子独立发展,孩子变得毫无独立性。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溺爱是一种后患无穷的爱,他们又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终点线。新加坡联合申报文章说,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三成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
难怪不少人都在高喊谨防养儿啃老,颠覆中国人多年来的养儿防老现象。对孩子的过度照顾,也使得家长很疲惫,很焦虑,认为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认为孩子不听话,不理解父母。
但是我们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并不是子女,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学习走出爱的误区。
误区一,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属于父母。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因此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的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的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常常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某些家庭中长大,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凭主观形式,很少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对孩子较多的是训斥或强迫服从,缺少轻松的氛围和宽容的态度,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常常使孩子觉得和家长难以亲近和沟通。尤其是当孩子上了初中,进入了青春期后,越是强势的父母,孩子的逆反表现就越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孩子发现父母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前途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就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形成代沟。父母的干涉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使孩子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最常见的就是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父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有这方面的特长,就一厢情愿地逼迫孩子去学。而事情却往往适得其反。孩子的兴趣却是与日递减,一到周六、周日,孩子们就要像明星赶场似的,从一个补习班奔向另一个补习班,消耗着精力,磨灭着个性发展。
从孩子上小学起,就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学习好。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遮掩一切问题。家长一路严防死守,看护学习,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严重受阻,表现得要么越来越厌学,要么升入高中或大学后出现严重问题似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的业余生活里只有学习,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就是有缺陷的。当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时,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来适应现代社会。未来后工业化社会需要人才具备财商、管理能力、逆商等多种生存技能,光会读书,没有这些技能的孩子就会很吃亏。
包括很多名校的毕业生,出了校门还懵懵懂懂不知道怎么谋生处事,甚至前途堪忧,更别说成家立业。结果,养儿啃老颠覆了中国人多年来的养儿防老,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力。解决策略,还孩子独立的成长空间,平等地对待孩子,凡事都听听孩子的心声,问问孩子的意见。
误区二、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父母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为弥补自己童年在物质需求上的缺憾。经常听家长这样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有得到过,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那种生活。这种自我满足的需要被罩在了伟大的爱的关怀上。听上去是为孩子,其实是在为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在这句话里的孩子,不仅仅是真实的生活中自己的孩子,也是深埋在父母心中的那个内在小孩。讨好孩子,让孩子证明家长自己的价值。
二是炫耀自己有钱有能力,让孩子过上好生活。寺对孩子疏于照顾,父母补偿孩子。因为爱孩子而迁就孩子。三是离异夫妻补偿孩子。父母们一股脑的、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主要表现为父母长辈们对孩子的物质娇宠和情感娇宠。
父母是孩子的提款机,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你爱吃什么,我就给你吃什么,爱穿什么就给你穿什么,要钱就给钱,要物就给物,给的越多,表明父母爱得越深。这直接导致孩子消费增高及攀比心理的形成。
有这样一个初中生。他的父母本来就是工薪阶层,可是偏要买三四千元的羽绒服。衣服和鞋子也都是要名牌的,手机要用最新型的苹果手机。不给就哭就闹,弄得父母苦不堪言。我们看孩子不会考虑父母赚钱是否辛苦,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劳动的价值,反正只要我要钱,父母你就得给,父母就是孩子的银行提款机。养成了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的习惯,这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今后的婚姻生活。
所以父母不能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解决策略:一要分清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果是父母的需要没有满足,那就父母自己去满足,而不要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二是孩子的需要要根据家里的经济条件来进行,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不作无原则的让步。
误区三、过度保护孩子。许多家长对孩子疼爱过度,事事包办,使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至于长大后还要依赖大人照顾,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
有关报刊曾报道大学生因生活不会治理,不得不请保姆或钟点工的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上了大学的孩子还要打电话问妈妈,妈妈,今天我穿哪双袜子?上了初中的孩子,每天中午妈妈把饭送到学校,吃饭时要妈妈喂,每天书包由妈妈给整理好,写完作业后要由妈妈安排做什么课外题。从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甚至连人生的目标、道路选择等等,都要由父母一手包办。
父母从小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有的甚至对劳动产生厌恶感。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发展。过度保护的父母,孩子成了他们的全部,他们经常因孩子的失败而过度的忧伤,哭泣较多,负面的想法较少,愉悦与生活满意度。
但是他们还不敢减速,甚至越管越多,生怕一减速会摧毁了自己与孩子的人生。这种过度保护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
孩子越不适应,家长越过度保护,这样长期恶性循环,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韧性,内苦性和艰难意识。等孩子长大后,毛病就日趋明显,做家长的还时不时地指责,你看你都这么大了,还是不懂事儿,还要我操心,然后还要去尽力而为的过度保护孩子。
在爱的名义下,家长们付出了艰苦的代价,却收获了对孩子的唠叨与担忧。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过度保护的抚养教育风格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的处理能力弱。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律能力都差,也缺乏劳动自觉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能力,甚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不知所措,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向父母求援,或者自叹自怜。
解决策略:学会逐渐放手,多给孩子试一试的机会,让孩子在不断地试错中尝到获得掌控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上和大家分享的是爱的误区,这些误区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但是一般家庭或多或少都涉足了,即使是轻度表现也应该警惕。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但教育孩子的过程,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父母掌握科学的理念,掌握爱的艺术和学问,走出爱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