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癫痫及其他

癫痫是困扰小儿和对家庭带来很大伤害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发作时脑部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精神体征,主要有短时间的全身或局部肌群挛缩、僵直,和意识丧失等症状。

和癫痫相类似非放电性发作的精神神经疾患还有几种:

婴幼儿的屏气发作:

患儿遇到恐惧、痛哭、发怒、挫折等不良刺激之后,即出现急剧情感暴发,哭叫及过度换气,接着就屏气、呼吸停止、口唇发绀及四肢强直。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四肢肌肉阵挛性抽动。全过程1分钟左右,重者持续2~3分钟,然后全身肌肉放松,出现呼吸,神志恢复。

情感性交叉擦腿症:

发作时患者两腿交叉内收,或两腿挺直,全身用力,上下摩擦,伴有面色发红、出汗、双眼凝视,每次发作数分钟或更长时间,轻者数日一次,重者一日数次,多发生在父母的怀抱中或入睡前,或醒后。发作时神志清楚,对周围环境反应正常。

儿童的夜惊症:

小孩会突然惊醒,陷入恐惧,心跳速度加快,冒冷汗并大声尖叫。夜惊症是一种极度恐惧发作情况,经常伴随梦游出现,患有夜惊症的个体每天晚上的睡梦中都可能突然发生身体抽动和喊叫的情况,持续时间可能在数秒钟到数分钟间不等。看着孩子这种情况父母也会陷入惊恐状态。夜惊症一般从4、5岁开始到青春期阶段时常发生,通常在孩子过劳的时候,即小孩过度玩闹导致身体疲惫的时候发生。又或者家族里面有夜惊症史情况下,发生概率更高。睡眠呼吸障碍等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睡眠肌阵挛:

婴儿良性肌阵挛癫痫又称精神运动性发作,因其病灶多在颞叶,故又称颞叶癫痫。分娩时所造成的脑损伤是本病最常见的病因,仅有意识障碍:多见于儿童,又称颞叶性失神或假性小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两眼凝视,面色苍白,全身呈虚脱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恢复,或经短暂睡眠后恢复。有的患者出现阵发性兴奋躁动,外出乱跑,毁物伤人等,可持续数天,一般不超过3周。少数病例发作时呈恍惚、呆滞、注意力不集中等。

多发性抽动症:

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有不自主发声为特征的遗传性神经精神疾病。既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两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1年以上。属于儿童抽动障碍的一种类型。

其临床症状复杂,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常被误诊为结膜炎,此外,常有挤眉、皱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摇头、甩头、仰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症症状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踢腿、抖腿、扭腰、挺肚子等。发声性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开始多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常被误诊为“慢性咽炎、慢性咳嗽、哮喘”。感觉性抽动在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之前自诉身体局部有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如压迫感、痒感、热感、冷感等或一种冲动、焦虑的感觉。

此外,抽动症患儿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此外,部分抽动症患儿还会伴有强迫障碍、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甚至有些会出现自伤行为、、猥亵行为和品行障碍等等。

从西医上这么详细区分的几种疾病,大抵都是以全身或局部抽搐为主,或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或在白天,或在夜间发生。在中医上都可用一个病名以一贯之,即痫证。

在中医古籍中按年龄分类,十岁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

发病的原因有三种:风、惊、食。

受风:因为穿厚衣服,汗出过多,风邪乘虚而入,扰动气血,经脉受扰,而抽搐。

受惊:小儿突然因外界异常,害怕大哭,精神受惊,心神被扰,气血不循常道。所以发现小儿有受惊的趋势,赶快抱入怀中,慢慢安抚,让孩子神定气安,所以不要让孩子看到恐怖的场面,也不要让孩子突然听到很大的声响,有异声把婴儿的耳朵护住,以免受惊。据统计,前些年看过盗墓笔记这本书的孩子很多患了抑郁症,可见惊吓对孩子影响是多么大。

伤食:饮食过饱,没有节制,因为小儿气血微弱,过饱动了气血。

痫病从中医来分,又包括惊痫、痰痫、风痫和瘀痫四种:

1.惊痫:

证候:起病前多有受惊恐史,发作前心中惊恐,发作时吐舌惊叫大啼,恍惚失魂,惊惕不安,面色时红时白,原地转圈,舌苔薄白,脉弦滑。

分析:神气怯弱,暴受惊恐,致神气愦乱,心神失守,因而出现惊叫大啼,恍惚不安,面色时红时白,原地转圈等异常动作。舌为心之苗,心经积热则吐舌。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初觉儿欲惊,急持抱之,惊自止。故养小儿常慎惊,勿闻大声。每持抱之间,常当安徐,勿令怖。又雷鸣时常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

2.痰痫

证候:发作时突然跌仆,神志模糊,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痰沫,抽搐不甚,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瞪目直视,呆木无知,舌苔白腻,脉弦滑。

分析: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停湿生痰,则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痰沫;肝开窍于目,肝气被郁,故瞪目直视,抽搐不甚,或无抽搐;气郁痰结,阻蔽心窍,则神志模糊,精神恍惚,呆木无知;痰湿内盛,故舌苔白腻,脉弦滑。

3.风痫

证候:发作前头昏眩晕,发作时昏仆倒地,人事不知,四肢抽动明显,颈项强直扭转,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面色红赤,脉弦滑,苔白腻。

分析:肝阳上扰,心神被蒙,则头昏眩晕,人事不知;肝风内动,走窜筋脉,则四肢抽动,颈项强直扭转,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肝火炽盛,故面色红赤;风痰上壅,故脉弦滑,苔白腻。

4.瘀痫

证候:多有外伤及产伤史,发作时头晕眩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头部刺痛,痛处固定,面唇青紫,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暗,大便干结,舌暗有瘀斑,脉细涩。

分析:外伤产伤,络脉受损,瘀停脑内,故头部刺痛,痛处固定;血滞心窍,则头晕眩仆,昏不知人;血瘀气结,肝脉不舒,则四肢抽搐;瘀血内停,肌肤失于润泽,则面唇青紫,肌肤枯燥色暗;痫证时发,耗伤正气,则形体消瘦;血瘀不行,肠失濡润,故大便干结;舌暗有瘀斑,脉细涩为瘀阻血行不畅之象。

痫证的预后:

痫又分阴阳:

病先身热,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

病先身冷,不惊,不啼唤,乃成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内在五脏,外在骨髓,极者难治。

怎样预防减少患痫病?

俗语,母肥则子壮,备孕之时,要身体强健,气血安和,怀孕之后,要常常劳动,运动身体,气血充足,胎养自然强盛。如若被过度呵护,战前马后都被人侍候,活动少了,久卧伤气,血弱气微,胎儿自然虚弱,当然容易受扰伤血,故而患痫多矣!

一旦患病,也不可寻得粗工汹汹,要根据病情,选方用药,随证治之,方可万全。否则误治更伤小儿。

痫证常用药:

痫证的处方用药种类繁多,不外化痰、开窍、清热、健脾、补肾等,代表方剂如下:

1.风痰闭阻

治则: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定痫丸。

随症加减:神志不清,偏于痰盛者,加天竺黄12克、白附子9克,以豁痰开窍定痫;痰火壅实,加生大黄9克,以清热通便泻火。

2.痰火内盛

治则: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随症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以泻火通便;失眠者,加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以宁心安神。

3.脾虚痰湿

治则:健脾祛湿,化痰定痫。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随症加减:心烦不眠者,加柏子仁12克、枣仁12克,以养心安神;形寒肢冷,偏于阳虚者,可加附子9克、干姜6克,以温阳化湿。

4.髓海亏虚

治则:滋养精血,补益肝肾。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随症加减:偏于肾虚为主者,可加龟版12克、紫河车粉6克(吞),以填精补肾;神志恍惚,恐惧,抑郁,焦虑者,可加淮小麦30克、大枣7枚,甘以缓急,养心润燥。

5.瘀阻经络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定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随症加减:头痛甚者,加天麻12克、葛根30克,以平肝活血;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30克、龙齿30克,以镇惊安神。

常用

白金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可长期服用。

青黛散:每次3克,每日3次,饭后服。半年不发者,每日2次,一年不发者,每日1次。

正如《颅囟经》所讲”小儿惊、痫,一从虚邪、客热相搏而生。其候当用补养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过即死。“,意思就是小儿惊、痫,都是外来的客热,多数是表邪内入阳明,津液亏虚导致的。要补养津液为主。不要过用寒凉药,会导致死证。

小儿痫证,发病时抽搐痉挛,最易虚易伤津,所以我们用药不可过用过泻及寒性药品,会给患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治疗小儿痫证,个人习惯用伤寒论方剂,如瓜蒌桂枝汤,大承气汤,风引汤等,具体根据患儿身体情况,以及病情发作症状,具体分析,随症治之,效果很好。

参考:《诸病源候论》

痫者,小儿病也。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诸方说痫,名证不同,大体其发之源,皆因三种。三种者,风痫、惊痫、食痫是也。风痫者,因衣浓汗出,而风入为之;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然小儿气血微弱,易为伤动,因此三种,变作诸痫。

痰者,水饮停积胸膈之间,结聚痰也。小儿饮乳,因冷热不调,停积胸膈之间,结聚成痰。痰多,则令儿饮乳不下,吐涎沫,变结而微壮热也;痰实,壮热不止,则发惊痫。

痫发之状,或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螈,或背脊强直,或头项反折,或屈指如数,皆由当风取凉,乳哺失节之所为。其瘥之后而更发者,是余势未尽,小儿血气软弱,或因乳食不节,或风冷不调,或更惊动,因而重发。如此者,多成常疹。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勿捉持之,捉则令曲突不随也。

成无己云∶螈者,筋肺急也;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螈。俗谓搐搦者是也。

风痫者,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或衣浓汗出,腠理开,风因而入。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掣缩是也。

又病先身热,螈惊啼叫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病先身冷,不惊,不啼唤,乃成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内在五脏,外在骨髓,极者难治。

病发时,身软时醒者,谓之痫,身强直反张如弓,不时醒者,谓之痉。

诊其心脉满大,痫筋挛;肝脉小急,亦痫筋挛。尺寸脉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直,不得俯仰。小儿风痫,三部脉紧急,其痫可治。小儿脉多似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若紧者,必风痫。

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初觉儿欲惊,急持抱之,惊自止。故养小儿常慎惊,勿闻大声。每持抱之间,常当安徐,勿令怖。又雷鸣时常塞儿耳,并作余细声以乱之。

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则令曲突不随也。

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

其壮热者,是血气盛,熏发于外,其发无渐,壮热甚,以此为异。若壮热不歇,则变为惊,极重者,亦变痫也。

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者掣缩变成痫。

又小儿变蒸,亦微惊,所以然者,亦由热气所为。但须微发惊,以长血脉,不欲大惊。大惊乃灸惊脉,若五六十日灸者,惊复更甚,生百日后灸惊脉,乃善耳。

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待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

·END·

药香小屋

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梅医生

谢谢!我会更加努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tool.com/jbzl/7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