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本期让我们走医院第四届“十佳青年医务工作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邱慧。
破釜沉舟自强不息从一名普通医生到临床与科研兼顾的医学人才,邱慧走了整整20年。看似文静温柔的她,在学医的道路上却有股狠劲,两次辞职求学都颇有破釜沉舟之感。
从社区辞职的那一年,邱慧才20岁,“觉得自己会得太少,患者病情稍微医院转。”顶着家人的压力,她认真准备,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医学院,师从南京大医院呼吸内科张德平教授。
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邱慧首次接触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这种可怕的疾病——患者最终会因严重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生存期甚至短于某些癌症,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它的治疗至今仍是一项国际难题。“纤维化是多种疾病终末期的共同表现,如果能从肺纤维化治疗上有所突破,将有效改善很多终末期疾病的预后。”于是,她将肺纤维化治疗作为研究方向,年,顺利获得硕士学位。
踏上工作岗位8年后,为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34岁的邱慧再次决定辞职,告别尚且年幼的儿子,赴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内间质性肺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同济医院李惠萍教授。
“因为脱离实验室太久,刚开始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但导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我: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在导师的循循善诱下,邱慧成了实验室里最拼的一个。
为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发生机制,她被学校选派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开展病毒与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相关研究。整整一年,她每天奔波于杨浦区(东北角)和徐汇区(西南角),斜穿整个大上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开展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揭示了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患者的固有免疫存在严重缺陷。年,她获得国家研究生国际会议资助基金,参加学术界高规格的会议——美国胸科学会年度会议,并作壁报交流。
砥志研思心系患者年,博士毕业的邱慧来到常州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个拥有扎实学术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团队让她如鱼得水。重新回到临床,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医学研究的根本:“在临床过程中,医生发现问题,通过基础研究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临床、造福患者,这才是科研最本真的状态。”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团队合影
(摄于年11月)
年,邱慧接诊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患者因双肺弥漫性病变合并呼吸衰竭、在外院抗感染治疗多日一直不见好转,便被送往常州一院。“病人来的时候呼吸困难,嘴唇和四肢末端呈现青紫色,人只能一直坐着,躺不下来。”
“会不会不是感染性疾病?”一丝担心和疑问突然闪过邱慧的脑海,她立即向上级医生汇报。经过疑难病例讨论,科室团队决定为患者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正如邱慧所想——肺腺癌。“某些特殊类型的肺癌影像学表现与肺炎非常相似,二者鉴别困难,极易误诊和漏诊。在疗效不佳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审视最初的诊断正确与否。”△邱慧为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真相大白,患者被确诊为肿瘤晚期,但团队能做的已经很少。“这是医生常要面对的心理煎熬。因为不是所有疾病都能被治愈,但数百年来,正是因为一代代医生通过医疗技术的探索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这让邱慧更加体会到科研的意义。
邱慧致力于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同时积极开展呼吸专科诊疗新技术,尤其擅长弥漫性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三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常州市卫健委重大科技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6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
心系病患博施众济“临床医生不但要会治疗疾病,还需时刻想患者之所想。”邱慧认为,工作不应只对着电脑,而要更多时间地走进病房,了解病患的综合情况。
她经常在病区开展公休座谈会,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大家掌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她还利用休息时间,多次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和宣教。
杏林之家其乐融融医院双职工,同样是临床医生的他们,由于工作忙碌,平时相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尽管如此,两人总是互相体谅、互相支持,简单的家庭有着让人羡慕的和睦和幸福。
夫妻俩都会把珍贵的相聚时间交给儿子,陪伴孩子成长。“希望在我们的陪伴下,孩子能快乐成长。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希伯来语有云:“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而邱慧希望,她的科学研究终有一天全都能转化到临床,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如今,她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奋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宣传科图片
宣传科编辑
冯凯责任编辑
刘华联邮箱
cz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