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食管的恶性肿瘤主要为两种亚型——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和腺癌(esophagealadenocarcinoma,EAC),其在发生部位、组织细胞类型、基因改变、病因和治疗预后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大量研究集中在西方人群高发的EAC,研究成果并不适用于我国高发的ESCC。ESCC这一地域特异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位居发病第6位,死亡第位[1],临床发现晚,5年生存率低,危害性很大。我国有几处ESCC高发区,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倍。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ESCC的认识和防治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然而,与投入相比,与其他肿瘤的研究进展相比,由于仍缺少贴近应用的人群及基础研究证据,ESCC的防、诊、治效果以及如何实现精准化仍然是困扰中国科学家及医务工作者的难题。本文系统回顾前期研究结果,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积累,对上述问题做出如下综述与思考:一、ESCC是典型的复杂病因疾病自20世纪60~70年代起,我国卫生和科研工作者已在若干ESCC高发区开展了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2,,,5,6,7,8,9],对包括健康危险行为(吸烟、饮酒、低体力活动)、不良饮食习惯(高温、坚硬、腌制、霉变食物摄入)、生活环境(饮用非管道水、室内空气污染)、营养状态(身体质量指数、水果蔬菜摄入、硒等微量元素摄入)、口腔卫生状况(牙齿缺失、刷牙频率)、感染因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牙周致病菌)和其他(槟榔咀嚼、性激素水平、非甾体抗炎药使用、亚硝胺和多环芳烃暴露等)潜在影响因素与ESCC病因学关联进行了探索和科学评价。研究设计涵盖了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及人群随机对照干预研究等。对于环境致病因素,不同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关联强度普遍较弱,并未找到我国太行山区等ESCC高发区稳定且高风险归因因素。不过汇总过去几十年的研究结果,仍可得出以下若干重要提示:(一)食管上皮细胞损伤可增加癌变风险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可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既往在ESCC高发区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均明确了这一共同特点[,10,11,12,1]。在上述众多潜在环境危险因素中,其中结论较一致的危险因素均共同指向了“食管上皮细胞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损伤”。反复的细胞损伤可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和修复增生,从而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变的风险。因此,在针对环境致病因素的病因学研究中,应更加